摘要: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改革應該結合本國的國情,廣泛吸取各國公務員制度的先進經驗,通過增強制度活力,加強民主監督; 嚴格準入制度,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公務員; 加大公務員的崗位培訓力度,注重專才和實際技能等一系列措施來完善和發展, 從而使我國的公務員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和完善。
關鍵詞:公務員制度;優化;政府職能
一、我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原因和歷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傳統的人事制度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984年初,中央書記處兩度召開會議,要求全國人大以傳統的認識制度為基礎,借鑒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 結合我國國情起草一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同年4月,將國家審計署,海關總署等部門作為試點,開始進行推行《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該條例于 1993年全面進入推行階段,1997年正式頒布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 這標志著我國現代公務員制度的全面推行。
二、我國公務員制度取得的成績:
十幾年來,在不斷的修訂和實踐中,我國公務員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并取得了以下成績:
1.公務員考錄制度、激勵機制建立
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機構錄用公務員普遍實行了公開招考,基本上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分配, 任命等方式;實行競爭上崗制度,便于加強民主監督;對公務員“德,能,勤,紀”進行考察,將考核結果同獎勵、工資、職務升降、辭退等環節掛鉤,使政府機關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2.輪崗、回避制度已初見成效
公務員進行有計劃的崗位輪替,為公務員創造了更多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對領導崗位和“熱點”職位輪崗制,便于加強民主監督;對公務員任職和執行公務時實行回避制度,既改善了公務員工作環境,又大大提高了執法公正性。
3.公務員的培訓工作已步入正軌
對公務員進行培訓,使之工作、業務能力得到提升。
4.公務員權利得到保障
建立申訴控告制度,使不公正的人事處理得到了糾正,維護了公務員應有的合法權益。
三、我國公務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公務員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仍需我們逐步完善和改進。
雖然確立了考試錄用制度,但仍然有依靠關系,金錢等不正當途徑進入公務員隊伍的現象存在;某些地方在公務員招考時,還有一些不公平的地方政策,這些問題使公務員在選拔過程中無法實現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
公務員制度雖然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培訓制度, 但從內容上看,針對性不強,這不僅使培訓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大,浪費行政資源,對于提升個人業務能力的幫助并不明顯。
公務員隊伍在現階段過于龐大。我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公務員隊伍, 總人數達600多萬, 公務員與公務員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職能與職責往往重疊,沒有比較明確和詳細的責任分工,造成效率低下,交叉管理,造成了極大的行政資源浪費。
公務員隊伍對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制度落實不夠徹底,一些地方存在領導說了算的現象,領導干部講資歷、講出身、搞一言堂,一些重要的決策和工作,下級和機構外部無法對公務員及其機構的運作形成良好的監督和制約。
四、優化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措施和建議
1.嚴格準入制度,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公務員
除了少數有關政治選舉,機密等不能夠向社會公開招聘外,大多數部門都向社會公開,對錄用的公務員在資格和年齡上放寬,對即將錄用的人員實行公開評議制度,接受政府內部,群眾等的質詢和否決,對群眾有異議的人員在核實確認的基礎上堅決不予錄用。從而可以在根本上杜絕依靠裙帶關系,或其他途徑擠進公務員隊伍的現象。
2.增強制度活力,加強民主監督
把職務晉升的人選公之于眾,接受群眾的監督實行公務員競爭上崗,公開選拔制度,完善工資制度,把福利待遇與業績掛鉤,從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勵制度; 要切實加強民主監督,建立公務員對部門領導的行為及決策的質疑監督和制度和機構,使公務員能對上級決策和行為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增強決策科學性和透明性,也可以增強普通公務員的參與積極性。
3.加強公務員的培訓,注重專才和使用技能
要將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把培訓與公務員的職務晉升相掛鉤, 公務員在提升之前, 必須進行相應的業務培訓, 且在培訓后要進行相應的考核, 不合格者暫緩提升;在公務員隊伍中實行末位淘汰制度, 迫使公務員自覺重視學習, 從而提高整個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及時更新公務員的知識結構,推進公務員的專門業務培訓,從整體上促進我國公務員隊伍素質的提高。
4.裁并機構, 加快服務的社會化,積極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嚴格控制公務員編制,相應縮小公共企業和公共部門的規模,將一些公共部門提供的服務私有化,或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給非贏利組織或私人或其他非政府組織,或者實行授權經營或出讓經營權或政府資助等形式,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使政府部門或公務員從市場競爭中退出來,僅僅充當“裁判員”的角色,;政府要從以管制、審批等行政手段為主的政府轉變為主要是健全法制、提供服務的政府,從主要是為國營企業服務轉變為整個國民經濟成員服務的政府;要規范秩序,政府活動首先應簡單快捷,減少中間環節,其次應公開透明,降低運行成本,最后應規范嚴謹,納入法制軌道;另一方面,政府發揮職能及方式的改變,還應體現在最大限度的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這樣可以回避一些直接矛盾,不但削減了公共預算,而且也提高了辦事效率。
5.厲行法制、加強法制建設、推進依法行政
對公務員的管理要建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規定之上,使各項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公務員的行為和權力嚴格約束在法律的范圍內, 使公務員的行為和整個國家公務員機構嚴格運行在以法律為依據的基礎上。一些公務員在權力的掩護下,脫離了普通民眾的監督,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要根除這種情況,必須要加強私權的建設, 加大對公務員的監督。
6.轉變公務員的考核重點,使公務員的考核觸及實質工作
把對公務員考核的重點,從一些考核結果容易主觀化,考核內容與實際工作并沒有關系的抽象的方面轉向圍繞公務員工作的關鍵內容展開,并相應制定一些“客觀標準”;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制定出細化標準,直接觸到每個公務員的實際工作;考核標準要合適,要盡量具體化、數量化;進一步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使每個公務員都有明確的職務、責任、權力和應有的利益,做到“德、能、勤、績”有機統一,為公務員考核提供科學依據,以利于公務員考核制度建設。
五、優化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展望
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它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大環境和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緊密相連。公務員制度完善的發展,需要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改進和完善,需要我國政府職能的積極轉換。未來我國公務員制度應加強績效考核, 加強監督, 加強與外界的交流, 多學習世界各國的優點, 克服自身的不足。雖然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面臨諸多的困難,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增多,加上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未來我國一定會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的、符合我國自身國情的公務員體系與一個優秀的公務員團隊,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國民,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和中:比較公務員制度[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2]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丁 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余天心 王石生:中國行政成本有多高[J].改革內參2005(12)14-15.
[6]馬寶成:論縣級政府機構改革的理論認識[J].中國行政管理,2005(4):1-2.
[7]史一焱:我國公務員考核缺失的對策研究[J].行政論壇,2005(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