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就業現狀綜述
2009年雖然已過去了將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是舉步維艱。全球金融危機的壓力,不少企業的招聘計劃被凍結或縮水,對于2009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新華網統計,以2009年大學畢業生610萬人,平均每個學生求職申請15份計算,應屆大學畢業生將發出超過9000萬份求職申請。當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原因,學界說法不同。下面僅以工作尋訪理論為基礎,淺析大學生失業問題。
二、工作搜尋理論
工作搜尋理論是1970年由費利浦斯(E.S.Phelps)等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種理論流派,該理論從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完全角度討論了勞動者不斷并持續尋找工作的可能性,失業對勞動者來說就成為一種必要的“投資”,這種投資越多,就越能找到滿意的工作。該理論模型建立的基礎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假設條件構成:
1.勞動力市場信息是不完全的
每個企業給勞動者的報酬不同,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滿意的工作,必須在勞動力市場搜尋。
2.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收益遞減
這種為尋找工作而采取的失業時間越長,勞動者就越能找到滿意的工作,獲得的工作報酬就越高,但是隨著他在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時間的延長,未來尋找到的工作崗位報酬的提高幅度遞減。
3.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成本遞增
勞動者為獲取有關報酬和工作崗位的信息需要花費成本。這些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為了獲取有關信息所作的支付,如交通費、通訊費用、材料打印費以及不斷的應聘、會面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等屬于直接成本。失業時期勞動收入的損失屬于間接成本。隨著搜尋時間的延長,職業搜尋成本也隨著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大。
假設搜尋收益E(w)= E[max w|n],即隨著工作搜尋次數的增多,E[max w|n]越來越接近最高工資。根據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最優的職業搜尋時間取決于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時間成本。當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勞動者應該繼續搜尋,直到二者相等時才應該停止搜尋。假設搜尋的單位成本是不變的(每取一個企業的成本為c),而預期的邊際收益率為E[max w|n]函數的斜率。所以大學生搜尋的最優次數為預期收益曲線與成本曲線斜率相等的點。
根據工作搜尋理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只要大學生的搜尋時間小于最佳點Tm,他繼續搜尋就是理性行為,這一最佳搜尋時間長度也就是他失業時間長度。在搜尋時期,他并非沒有工作機會,只是他預期繼續搜尋會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于是拒絕已有的工作機會,因而這一時期的失業是一種自愿性失業。尤其是在我國,勞動力市場是分割的,尚未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完全更嚴重。通常一個大學畢業生為了尋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需要東走西跑。假定有某專業大學畢業生A,她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已經知道有N個單位需要該專業畢業生,還知道了這些單位的工資分布狀況。這種工資分布如圖所示:
曲線F(W)是工資率的頻率分布,它表明,獲得工資率為W1的單位的可能性為π1,而獲得工資率超過W2的單位的可能性為零。
在信息充分的情況下,A自然會一開始就選擇工資率為W2的單位,而沒有必要進行搜尋。但在現實中信息是不充分的,A可能知道工資率的頻率分布,但不可能知道哪一個單位的工資率是W2。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遇見第一家買主就馬上簽約被認為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是繼續搜尋。但搜尋成本的存在使她必須在某一點上停下來。按照職業搜尋理論,這取決于A所預期的可接受工資水平(比如W1),當某單位所提供的工資低于這一水平時,她就會拒絕接受而繼續尋找,直至找到能提供理想工資水平的單位為止。這意味著,預先設定的可接受工資水平越高,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就業就越困難;預先設定的可接受工資水平越低,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業就越容易。
這實際上是一個保留工資模型,為確定最優的保留工資w*,并不需要職位搜尋者具有遠見卓識,A只需對每一次選擇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
與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搜尋用人單位一樣,用人單位也在搜尋大學生。假定大學生的邊際生產力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可接受工資不一樣,而且用人單位知道大學生的可接受工資的頻率分布,但不知道具體某一個求職者的工資要求。這時用人單位可以通過提高聘用工資從而提高大學生選擇它的可能性來縮短搜尋時間。因此,它面臨著提高聘用工資和延長搜尋時間之間的選擇。如果放松求職者邊際生產力相同的假定,則用人單位就不僅要考慮搜尋時間和工資成本,還要考慮求職者的能力。在工資為既定情況下,只有求職者的能力達到了某一可接受標準,用人單位才會接納她并停止搜尋,否則,它會繼續搜尋,直到邊際搜尋收益與邊際搜尋成本相等時為止。
可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取決于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搜尋行為。當勞動力市場雙方都追求最佳的搜尋策略時,就業的難與易就將由如下的匹配函數來決定:
M=M(U,V,Z)
式中M表示匹配成功的工作崗位數量,也即工作能夠落實的大學生數量,U表示愿意且正在尋找工作的大學生數量,V表示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Z表示影響求職者和空位之間匹配效率的其他因素,比如在崗搜尋者的人數、搜尋密度、搜尋方法等。因此,為了提高匹配效率,政府、高校以及市場中介機構有必要提供充分的信息,從而縮短搜尋時間,降低大學生失業率。
三、模型的擴展
前面介紹的模型比較粗糙,可以適當放松一些假設得到一些更切實際的結論。一是考慮折現,假設搜尋成本的付出和工資報價的取得都發生在有關時期的期末,從而工資的現值為βw(β=1/(1+r)),那么說明折現率越高,保留工資越低,搜尋時間也越短。
再就是考慮非固定的保留工資,原因可能是存在時限和工資報價的信息是變化的。假設一個已知的工資報價分布為f(x),同時不允許重復考慮,即任何一個報價要求立即接受,否則就會失去機會。設Vn(w)為進行n時期的搜尋,得到的凈最大收益,不考慮折現
不做重新考慮的保留工資為 ,從而,給定n時期的條件下,搜尋策略與往常一樣,只要w
對于所有的n,wn*>wn-1*,這么模型的結論是,在有時限而無重新考慮的模型中,保留工資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它會隨著剩余時間的減少而降低,即搜尋者的工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退休的臨近而降低。
四、解決大學生失業的建議
1.要及時的改變當代大學生的觀念
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而伴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大學生就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當代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認識到就業問題的嚴峻性,從而正確為自己積極、準確地進行定位審視自己、評價,從而從理性的角度制定適合自己的、準確的保留工資,樂觀應對大學生的失業問題。而不是保留著“我是精英”,高人一等”的態度,盲目的追求高工資而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
2.根據工作尋訪模型,由于定價方是企業,工資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外生變量
大學生的預期過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也難辭其咎。目前很多企業一味的強調大學生的專業對口以及工作經驗,期待能夠將大學生“拿來就用”,忽視了大學生真正的財富在于其未來的潛力,因此一再的壓低大學生的工資。更有甚者,有眾多企業還秉持著“大學生沒有資格談工資”的陳腐觀念。這樣,企業自,大學生的保留工資身將工資標準降低勢必相對升高。而從歧視的角度來看,企業方這種對大學生的歧視行為降低了大學生就業的概率,延長了其工作尋訪的時間,即增加了大學生工作尋訪的成本。為彌補日益增高的成本,大學生也不得不提高保留工資與其用較高的尋訪收益去彌補成本。因此,用人單位的觀念也需要及時改變。
3.應當增加就業渠道,改善信息的不完全
產生尋訪的重要原因和假設在于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完全。因此,為了減少大學生的工作尋訪時間,增加其找到滿意工作的概率,我們應當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積極的增加就業渠道,擴大信息的來源。一方面,學校應當積極發揮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為學生積極有效的提供各類就業信息、就業輔導等,另一方面,社會應當主動開發更具有市場性的就業渠道,如職業介紹所、媒體廣告等,擴大就業信息。
五、小結
雖然本文中介紹的模型比較簡單,但是還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總成本曲線的斜率,會減少尋找工作的次數,現在網上搜索的成本減小了,也使大學生搜尋的次數增多了,同時畢業后對自己的預期較高,所以更多的是不愿接受現有工資的摩擦性失業。這只是從供應方分析的,從用人單位及深層次的中國的產業結構都有較重要的影響,需要做的還是大學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馮 婧: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分析.中國輕工教育.2006(3).
[2]陳 杰: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失業的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 [學位論文]碩士,2006.
[3]譚衛華: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學位論文]碩士,2002,(02)
[4]熊 勇:勞動力市場搜尋理論與人力資本投資[D].[學位論文]碩士, 2002,(02).
[5]薛 彪:廣東省大學生就業相關問題的調查與分析.高教探索.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