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對稱。本文主要通過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監管者和生產者的博弈兩大方面分析生產者行為,從中探究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博弈
一、引言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見諸報端,2008年“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使人們的視線再次聚焦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對稱。美國學者尼爾森等人在197年代提出的理論把商品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三類。食品應該說同時兼具以上三類商品的特性,但最本質的屬性應是信任品。對于食品的信任特性,由于消費者無法判斷,使生產者很難建立質量聲譽,食品市場甚至會出現低質量驅逐高質量的“檸檬”現象。同時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多頭監管的問題,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就易出現“扯皮”現象。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食品安全有嚴格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也是一種公共品。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產權能夠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資源就能夠有效配置,從而社會的福利實現最大化。否則,就會妨礙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 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社會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發生使每個人都擁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幾乎是不成立的,不對稱信息的存在是社會勞動分工和專業化在經濟信息領域的具體表現。因此,市場信息在市場參與者之間呈不對稱分布,產品市場信息呈不對稱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般來說,消費者在購買之前不能判定想要購買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這種情況決定了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存在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不對稱。
1.逆向選擇模型
假設奶粉市場上有優質奶粉和劣質食品兩種商品,它們各占50%。SH和SL分別代表優質食品和劣質食品的供給,DH和DL分別為優質食品和劣質食品的需求。在可以賣得好價錢和買到優質食品的期望下,SH和DH分別高于SL和DL。因此,優質食品的均衡價格(100元)高于劣質食品價格(50元),但優質食品的均衡銷售量(50000件)與劣質食品相同。
由于現實經濟中信息分布的非對稱,食品廠商對食品質量了解高于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原先認為買到優質食品的可能性為50%,即消費者預期食品的質量為平均質量,將使圖1中優質食品市場需求線向左移動到DM,但圖2中劣質食品市場的需求線將向右移動到DM,結果,優質食品的銷售量減少為25000盒,劣質食品銷售量增加到75000盒。市場上劣質食品的比例高達75%,高于買主的預期。
據此,消費者將預期進一步修正為:在食品市場中買到優質食品的可能性為25%,即食品質量為中下等。結果,圖1和圖2中優質食品和劣質食品市場的需求曲線均移動到DLM,但這時市場出售的優質食品依然低于消費者的預期,造成市場需求曲線繼續向左邊移動,直到市場上僅僅保留劣質食品為止。結果,市場出清時僅僅有劣質食品在市場上。
2.道德風險
“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在非對稱信息市場中,商品質量依賴于價格,這是“便宜沒好貨”的標準經濟學解釋,但我們看到很多出現質量問題的食品價格并不便宜,還高于一般同類食品,而且是名優產品或免檢產品。三鹿問題奶粉正是國家的“免檢產品”。然而,“免檢”制度要發揮它的預期作用,前提條件是誠信觀念深入人心,生產企業能做到自律。顯然,目前這個前提條件和基礎并不堅實。從而引出另一個問題,即免檢制度下的道德風險。
在食品企業取得“免檢”標志后,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并不清楚該企業是否和取得免檢標志前一樣注重產品質量,這時就易產生道德風險。由此來看,免檢制度為企業生產劣質產品反而提供了保障,道德風險不可避免。
三、政府與企業博弈
1.食品質量檢查博弈
假設A為廠商生產劣質食品較之生產優質食品所得的利潤(假設其等于要交給政府的各項稅款),C為監管部門的檢查成本,F是廠商被檢查出生產劣質食品所付出的代價(假設其等于政府檢查出劣質食品的收益)。假定C<A+F。 S為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E為廠商生產劣質食品的概率。如圖3所示。由于此博弈不存在純戰略納什均衡,所以分析其混合納什均衡。
因為S為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E為廠商生產劣質食品的概率。給定E,監管部門選擇檢查與否的期望收益為:
K(1,E)=(A+F-C)E+(A-C)(1-E)=EF+A-C
K(0,E)=0E+A(1-E)=A(1-E)
令K(1,E)=K(0,E),得,E=C/(A+F)。所以,如果廠商生產劣質食品的概率小于E,監管部門的最優決策是不檢查,否則相反。
給定S,廠商選擇生產劣質食品與否的期望收益是:
K(S,1)=(-A-F)S+0(1-S)=-(A+F)S
K(S,0)=-AS+(-A)(1-S)=-A
令K(S,1)=K(S,0),得S=A/(A+F),即如果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小S,廠商的最優選擇是生產劣質食品,否則生產優質食品。
該博弈的混合納什均衡是S,E,即監管部門以S的概率檢查,而廠商以E的概率生產劣質食品。
由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加強日常檢查的重要性。二是上述博弈也證明了完全廢除免檢制度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如果能采取方法讓企業加強自律,企業生產劣質食品的概率降低,那么減少檢查是監管部門的最優決策。
2.監管部門尋租博弈
假設1: 劣質食品廠商在市場上銷售劣質產品所獲取的利潤是L。若被監管者查處,對其的懲罰是P,且P>L>0。
假設2: 監督者是風險中性的,其工資收入為w。監管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利來尋租,但他收取賄賂的同時可能會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懲罰,并將失去工資收入。F 代表監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的懲罰,λ代表懲罰的概率,0<λ<1。
假設3: 當劣質食品廠商決定對監督者行賄時,行賄金額為其所獲利潤的Θ倍,0<Θ<1。如果監管者接受假冒偽劣食品廠商給予的賄賂,將會默許其在市場上繼續經營,形成監督者和劣質食品廠商的重復博弈。如果監管者拒絕了賄賂,將對假冒偽劣食品廠商給予更嚴厲的懲罰A’,A’>A。
假設4: 假冒偽劣食品廠商和監管者都是理性的參與人,博弈的信息結構為雙方的共同知識。
在第一階段,劣質食品廠商被監管者查處,其考慮是否對監督者行賄; 在第二階段,監督者考慮是否接受假冒偽劣食品廠商的賄賂。下面分兩種情況利用逆向歸納法求解此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
情況1: 博弈的第二階段: 若(1-λ)(L+W)-λ(F+W)>W,監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可能受到的懲罰F及被懲罰的概率λ比較小,使其接受賄賂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接受賄賂的收益w,那么風險中性的監管者將接受賄賂。
博弈的第一階段:(1-Θ)L >0>L-P,即劣質食品廠商行賄優于不行賄。因此,劣質食品廠商將選擇行賄。在此情況下該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為{( 假冒偽劣食品廠商賄) ,( 假冒偽劣食品廠商行賄,監管者接受) },“雙贏”的均衡結果使假冒偽劣食品廠商和監管者在食品市場上長期合謀。
情況2: 博弈的第二階段: 若F、λ增大使(1-Θ)L,(1-λ)(L+W)-λ(F+W)<W,即監管者接受賄賂的期望收益小于不接受賄賂的工資收入,風險中性的監管者將拒絕賄賂。在這種情況下,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為{(假冒偽劣食品廠商不行賄) ,(假冒偽劣食品廠商行賄,監管者不接受) }。偽劣食品廠商生產偽劣食品的預期收益為L- A<0,理性的劣質食品廠商可能不會從事劣質食品的生產,從而達到了政府監管的目的。
我國長期以來對食品實行多部門監管,涉及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工商、質監、衛生、農業、藥監、商務等將近10個部門。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產權不能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會妨礙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國食品安全公共品的產權并不明確,部門之間容易出現“扯皮”現象, 這在客觀上使一些監管者權力尋租的成本即懲罰F、被懲罰的概率λ比較小。因此,劣質食品廠商與監管者在食品市場上合謀是博弈的均衡結果。一方面形成了同一種食品、同一環節的監管職能為多個監管機構所分割,以及各監管機構間職能范圍交叉重復的現象。另一方面還可能因監管機構間的協調溝通而出現監管的空白,有經濟利益時各監管機構競相爭奪監管權,而出現問題時又都不承擔責任。這種監管體制客觀上使一些監管者權力尋租的成本比較小,接受賄賂、與劣質食品廠商長期合謀是風險中性監管者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烏家培 謝 康 肖靜華:信息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235,246.
[2]岳中剛:信息不對稱、食品安全與監管制度設計[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5):36 -39.
[3]喬 娟 李秉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與監管[J].中國牧業通訊,2006(12):18-22.
[4]盧佳妮 王延輝: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分析[J].理論界,2007(11) :240-241.
[5]刁琳琳:食品安全監管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
[6]楊志花: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研究 [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9(9):46-48.
[7]鄧聿文:食品免檢不是要免掉政府監管責任[N].東方早報,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