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諸多企業存在會計資料弄虛作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和糾正企業的違法違規問題,僅靠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夠,關鍵要靠企業自身建立起有效地自我約束機制。內部審計是這一機制重要的一環,而獨立性是內部審計具有客觀性、權威性,并能做出公正判斷和評價的必要條件,是企業內部審計充分發揮職能的關鍵因素。如何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和服務職能、完善企業自我約束機制,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了闡述。
關鍵詞:內部審計;獨立性;制約因素;對策
一、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內涵解讀
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活動時,不存在影響內部審計客觀性的利益沖突的狀態。獨立性一般指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客觀性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活動時,應以事實為依據,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狀態。個人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工作,而內部審計要對單位管理控制活動進行評價,因此內審人員必須置身于從設計、授權、執行到記錄的全部管理職能之外,才能獨立履行審計職責。獨立性是內部審計工作的必要基礎。內部審計人員只有具備應有的獨立性,才能正確的實施審計。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一種相對的獨立,因為內部審計機構作為單位一個職能部門,其工作范圍是由單位領導決定的。工作范圍是否足夠廣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審計部門是否能夠獨立于業務經營活動,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應該是自由和客觀的。自由意味著可以自主判斷,自主抉擇,不受其他部門、個人或外來因素的制約。客觀意味著實事求是,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職業態度和操守。
二、影響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具體成因分析
1.相關的內部審計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沒有專門、具體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已頒發了針對國家審計的《審計法》,針對社會審計的《注冊會計師法》,而針對內部審計的只有審計署頒發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醞釀很久的《內部審計法》遲遲未能出臺。這導致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地位上的巨大差異,在根本上制約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產生了兩種后果:(1)內部審計人員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2)由于沒有具體可操作的部門、行業規章制度,缺乏相關配套指導措施,內部審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可操作性較差。
2.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夠強,嚴重影響了其功效的發揮
一般來說,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主要有三種類型:受本單位總會計師或主管財務的副總裁領導;受本單位總裁或總經理領導;受本單位董事會領導。從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有效性來講,領導層次越高,其獨立性就越有保障。我國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是在國家干預和推動下建立起來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很不規范,缺少完整的獨立性。當前內部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內部審計機構不是單獨設置而是由其他部門領導或合署辦公,例如:(1)附屬于辦公室;(2)附屬于會計部門或與會計部門合署辦公;(3)附屬于紀委;(4)附屬于監察部門或監事會;(5)臨時由某一部門領導。這種狀況導致了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受各方利益牽制,難以開展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嚴重制約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所以有些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甚至名存實亡。另外,有些單位甚至沒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
3.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使一些審計工作的進程中出現了專業缺陷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盡快并有效地解決,就會導致審計結果上的偏差,從而影響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4.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審計人員難以堅持原則的開展工作
當審計人員的審計活動可能帶來自身經濟利益損害的影響時,會有壓力沖突。例如審計人員或其親屬持有被審計單位的股票或債券時,一旦發現問題,其利益可能受損。再比如,當審計人員的個人就業機會或者其他經濟利益可能與被審計單位的負責人緊密相關時,威脅會產生。
三、完善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具體對策
1.加快內部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設
國家應該健全內部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把各行各業預計會遇到的問題都考慮到,并對預計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有效地避免措施,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內部審計人員能夠更充分的懂得法律、法規,能夠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避免重大錯誤的發生。
2.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獨立性的一個最主要標志,就是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獨立性。科學、有效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是內部審計發揮作用的保障。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內部審計部門與業務部門及其他各職能部門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制衡關系等因素,最終決定了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程度。董事會作為企業的最高經營決策機構,擁有最高的權威。在董事會或總經理領導下設立內審機構,有利于保持內審機構較強的獨立性和較高的權威性,從而有利于內部審計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為提高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要結合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建立適當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模式。
3.實行統管統派制度,強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為了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部門、單位的內部審計人員可由國家電網公司或各省公司專設的內部審計部門統一委派,內部審計部門向委派單位收取一定費用,用以支付派出內部審計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內部審計人員實行統管統派制,從行政上和經濟上解除了內部審計人員對委派單位(或稱服務單位)的依存關系,消除了內部審計人員的后顧之憂,增強了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擴大了內部審計人員的自主權。
4.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
專業知識和技術是解開內部審計業務的一把鑰匙。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必須熟練掌握審計標準、程序和技術,并運用到實際審計業務中。另外內部審計師經常與財務記錄和報告打交道,這就要求內部審計師同時要熟悉會計準則和技術,必須理解管理原則,從而認定和評價偏離良好經營慣例的情形的重要性和重大性。內部審計師們要嚴格要求自已,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的業務技能,做到學習制度化,工作學習化。通過學習與工作的有機結合,使內部審計人員充分具備組織內專業技能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術,能夠精通內部審計標準、程序和技術運用。
5.重視內部審計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
如果內部審計人員只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而品質不良則為無稽之談。品質分為道德品質與個性品質。在道德方面,內部審計師必須正直、客觀和負責。面對經濟利益、外界壓力時能夠以事實為依據,正確地給事實定性,客觀地評價審計中發現的經營管理中存在問題的重要性,沒有個人私心,絕對值得依賴,完全負責地評價問題,設法解決問題才不會對報告結果造成嚴重損害;在個性方面,內部審計師需要具有能夠應付各種情況的能力,在不同的審計業務中碰到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可以及時進行自我調理,要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能夠把被審計活動的專業術語轉換成通谷易懂的語言,靈敏地應對新的問題,新的組織目標和管理層的新觀點。
參考文獻:
[1]許福榮:關于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探討[J].公用事業財會,2007,(2).
[2]張廣彥:內部審計獨立性客觀性威脅的識別及其管理[J].商業會計,2007,(22).
[3]楊鳳玲:關于提高我國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思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