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歷來為廣大農民群眾所關注,它關系到農民利益的維護和農村社會的穩定。本文通過對樂清市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制的調查分析,指出了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制的意義,以及存在農村財務管理制約措施薄弱等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村賬代理;農村財務管理;對策
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構建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管理民主的農村財務管理新格局,是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事關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早在1998年,樂清市就在部分鄉鎮開展試點,實行村會計定期集中在鄉鎮農經站做帳。到2002年,樂清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積極推進以村賬鄉鎮代理為核心的農村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制度,全市31個鄉鎮按照高標準要求建立了村賬委托代理中心,全市910個行政村、11個社區的財務進“中心”委托代理,并實行了電算化管理,村級財務查詢網絡已聯接153個村,計劃到2009年底,共聯接400個村,建立了市、鄉鎮、村“三級”計算機監管網絡。得到監管資金的村集體資金達8億元。863名村報賬員經培訓實現持證上崗。大大提高了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一、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制的意義
1.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
全市31個鄉鎮都建立了村賬代理中心,910個村實行村賬委托代理, 群眾普遍反映良好,用群眾的話說“村賬交給鎮里放心”。據統計,2002年向我市紀委反映村級財務方面的信訪件達583件,占農村信訪量的63.4%, 2003年市紀委受理關于村級財務的信訪件僅292件,與上年相比下降了50.1%,其中2002年7月建立村賬鄉(鎮)委托代理制度以來新發生的村級財務問題信訪件僅有3件。近幾年,每年反映涉及2003年以后的農村財務問題的信訪都保持在極低水平。據樂清市紀委統計,2002年至2009年上半年,樂清市農村信訪及涉及財務的信訪件變化情況見下表:
2.規范了村級財務管理,推進農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鄉鎮“中心”建立以后,實行了“五統一”,即統一制度、統一審核、統一記賬、統一公開、統一建檔,并采用了統一的農村財務軟件,實行電算化、網絡化,從而進一步規范了農村財務。在計算機網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強化村級財務的監督和控制力度,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增強村務、財務工作的透明度,遏制亂收濫支,從根本上杜絕村級財務管理混亂現象的發生。
3.加強了管理監督,促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村賬進“中心”后,村里的財務由鄉鎮農經人員來代理,避免了以前村會計要看村長的臉色行事的弊端。這樣確保了農村財務各項制度的落實,堵塞各種漏洞,杜絕資金流失,有效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從源頭上防止村干部腐敗行為的發生。
二、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財務管理制約措施薄弱,制度執行約束力不強
如實施村賬代理制度的過程中,個別村因種種原因不向中心報賬,換屆時財務不交接甚至賬外設賬;個別理財人員因私人矛盾不開展理財或理財要求過份,導致民主監督缺位、錯位;個別村財務人員損壞或遺失會計資料,引發農村矛盾等。目前,對這些問題主要依靠鄉鎮政府的行政手段間接應付,相關法律、制度的制約措施不強,也不夠明確。長此以往,必定會影響農村財務的長效管理。
2.代理會計對村經濟業務缺乏了解或了解不深,造成會計核算不準確,監督管理不到位等
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兩項基本職能。核算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各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可靠的經濟信息。然而,實行村賬代理制后,由于代理會計一人代記的村數過多或兼任鄉鎮其他多個崗位等原因,對會計代理記賬業務疲于應付,沒有精力也不愿對所代理的村經濟業務做深入的了解。這樣必然會影響到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影響到會計監督的針對性、有效性,達不到通過監督提高農村財務更加規范管理的最終目的。
3.村財務管理等有關人員對本村財務狀況缺乏及時、全面的掌握
實行村賬代理制后,村里不再設會計,只設報賬員(出納),村里的會計業務基本上都移交到代理中心,村里不再保存會計帳簿、會計憑證等會計資料。此外,代理制度規定的報賬員應登記債權債務、固定資產等備查簿的要求,實際上由于大部分村報賬員因業務素質低而沒有登記,且與會計法律、法規規定出納不得登記債權債務的內部控制制度矛盾。這樣,與各村財務管理人員應及時、全面掌握本村財務狀況,為經營管理提供可靠的經濟信息相矛盾。造成一些村復印全部發票另做一套賬,會計年度終了后,報賬員以方便自己查詢為由,不肯將銀行、現金日記賬移交代理中心保存等新的問題。
4.農村經營管理隊伍弱化,個別鄉鎮還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局面
強化農村經營管理隊伍建設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水平,不斷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再上新臺階的根本性措施。但在最近的鄉鎮機構改革中,鄉鎮農經站被取消,農經人員也分散到鄉鎮其他崗位上。農村財務監督管理最關鍵、最直接的環節——鄉鎮農村經營機構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報賬員隨換屆而任意調換,此外由于報賬員主要負責出納工作,村干部在選報賬員時業務素質、文化水平等要求大大降低,導致大批任職多年的農村老會計離開農村財務管理隊伍。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會影響到基層農村經營管理的局面,影響到中央農村基層政策的落實,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完善村賬鄉鎮代理制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和審計的立法
由農業部或省農業廳頒發《農村會計準則》、《農村財務管理責任追究辦法》等。提高立法層次,明確法律責任,明確執法部門。特別要明確縣農村經營管理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在農村財務管理和審計方面的執法權利與責任,以及村級組織相關人員在農村財務管理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尤其要明確違法違規或違反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等規定的處罰措施。切實解決農村財務管理中“執法主體不明、執法對象不清、處罰措施不力、措施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樹立農村審計權威,建立農村財務管理長效機制。
2.科學確定職數,充分履行職責
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代理會計所代理的村數。原來規定每個代理會計管8-10個村,實際上,現在有的代理會計管到10個以上村,建議一般鄉鎮每個代理管理應在8個以內,山老區鄉鎮在10個以內,經濟發達村較多的鄉鎮,應在6個以內。有條件的鄉鎮,都要設立專職代理會計。建立代理會計目標考核激勵制度、定期下村制度、報賬員例會制度等,從而建立起代理會計主動掌握村相關經濟信息,認真履行職責的運行機制。
3.加快村級財務查詢網絡建設
通過現代網絡解決“帳簿”在鄉鎮中心,“管理需要”在各行政村的兩地相距矛盾。使村財務管理相關人員在村里就可隨時掌握本村財務狀況。此外,要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軟件應用功能,使之適應對經濟發達、管理規范的村設立助理會計,在本村通過網絡先對發票做初步會計記賬,再交代理會計審核確認記賬的新代理模式。根據村經濟發展需要,在財務管理的基礎上,創新現有管理平臺和手段,進一步加強村集體資產和資源的管理。促進農村“三資”管理。
4.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隊伍建設
建議省級或以上有關部門要督查各地落實國發30號文件情況。明確農村經營管理隊伍的職能、性質,理順農村經營管理機構設置,加強農村審計機構特別是鄉鎮農村審計站(或農村經營管理機構)的建設。對沒有正當理由隨意更換報賬員的有關責任人,要明確處罰措施。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質、強有力的農村經營管理隊伍,保障中央、國務院的農村基層政策的有效貫徹落實。
5.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建立農村財務管理協調機制
農村財務問題往往牽涉面大,政策性強,有時還會出現法律法規、政策沒有規定的情況。因此,要建立由紀委、監察、公安、審計、組織、財政、農業等有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并成立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工作。把村賬代理中心發展成農村財務管理的統一平臺,各項到村的資金,有關部門要及時通報村賬代理中心備案,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使黨和政府到農村的政策、資金等落實好,充分發揮實際效用,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鄭文凱 賀軍偉 黃連貴:《新編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教材》.
[2]中共樂清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行村賬鄉鎮代理加強村級財務規范化管理的實施意見》.樂委發[2002]183號文).
[3]《浙江省農業廳趙興泉副廳長在全省農村審計和財務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浙江農業信息政務通報第89期,2007年6月.
[4]《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