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特殊責任制度,我國合同法對此作了規定。但理論界爭議較大,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歧義。本文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條件進行分析,并對我國的相關立法進行評價并提出完善意見。
關鍵詞:誠實信用;先契約義務;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合同一方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義務,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損,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本文試圖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條件進行分析,并對我國的相關立法進行評價并提出完善意見。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使用條件
1.締約一方違反先契約義務。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易混淆之處在于二者都是違反與合同有關的義務,不同之處在于它違反的是先契約義務,而非合同義務。所謂先契約義務,是指當事人為締約而相互磋商時,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各種說明、告知、注意和保密等義務。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法定義務。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源于法律的直接規定,無須當事人事先約定,也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二是附隨義務。先契約義務并非獨立存在的法律義務,而是附隨于合同義務而存在。 三不是給付義務。這是與合同義務的另一重大區別,在合同未成立之前,當事人之間不會有給付義務,而給付義務是合同之債的核心內容。
2.因締約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消,給相對人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失。這種損失既非現有財產的實質損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一種期待權益的損失。即締約當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喪失的利益。
3.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締約過失責任發生于訂約磋商過程中,此時,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論上判斷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兩種標準:客觀標準和主觀標準。客觀標準是依法律和事實來判斷合同是否有效訂立,主觀標準則以當事人的意志和意愿來判斷合同成立與否。筆者認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應以客觀標準為宜,即只有內容合法、自愿締結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無論當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經成立。
4.締約人一方主觀上須有過錯。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二者都可以表現為對締約注意義務的違背。在契約締結階段,締約人完成了從一般人向合同當事人的轉化,相應地其注意義務也由一般人的消極義務范疇(如不得干擾、阻擾契約的締結)進入了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如協助義務、告知義務、保密義務等)。締約人應以信賴關系為基礎,互相負以必要的注意義務,以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和對方利益不受損害。對上述義務的違反,均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過錯。
二、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立法及其完善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民事法律中最早見之于《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1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對合同無效負有責任的,因對另一方因合同無效造成的損失負責賠償。”其后的《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撤消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返還給受損害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1993年修訂的《經濟合同法》第16條也就締約過失責任作了與《民法通則》類似的規定。
但是,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其一,理論界所廣泛認可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是指締約一方基于過錯違背先契約義務所產生的賠償責任,屬于合同訂立制度的范疇,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則與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為一談,造成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其二,就締約過失責任的形態而言,包括契約不成立、契約無效、契約撤消三種形態,我國立法僅對后兩種形態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種形態,這在無形中剝奪了當事人請求締約過失人賠償的部分權利,不能不說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國早期民事立法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體規定,這不免在實踐中產生對締約過失責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義,大大降低了該責任的可適用性和操作性。
針對上述問題,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這一規定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規定,具有明顯的進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該條(一)、(二)項具體描述中均強調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故意與主觀惡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給人造成仿佛只有主觀故意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錯覺(而實際上締約過失責任在主觀上也可由過失構成),如此容易引發當事人的誤解,不利于該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為消除上述負面影響,筆者建議將該條第(三)項修改為\"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從而,明確將過失也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范疇,增強締約過失責任立法的嚴謹性和可適用性。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第79頁.
[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第85頁.
[3]王秋實:《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及其適用》,載《陰山學刊》2006年第12期.
[4]李 霖:《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研究》,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作者簡介:柴方勝,男,中共青島市委黨校法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