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和諧,就不可能有城鄉的和諧、全社會的和諧。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對于構建和諧農村來說:在我國應長期穩定土地承包制,根據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策,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
關鍵詞:市場經濟;地租理論;級差地租Ⅱ;土地承包者
一、 農民貧困的經濟學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 農民貧困主要由于受到資源稟賦約束。農業生產中所需經濟資源的供求、土地、資金、勞動、企業家才能等要素中, 土地的供求矛盾極為突出,供給彈性幾乎為零,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不斷增長, 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人口壓力不斷增大的條件下,農村社會的自然資源供應總量也已接近其潛在的最大值,在現有條件下,農村社會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已出現瓶頸效應。從最基本的耕地資源和水資源來看,形勢均不容樂觀。目前,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土地使用權的不等價交換, 付出巨大的損失,土地數量的減少進一步壓縮他們的發展空間, 城市經濟的迅猛擴張又不能合理地容納他們的就業轉移增長。這種生產要素的畸形比例搭配, 必然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 通過生產函數影響到社會總產出水平。這是農民貧困的重要原因。
二、用地租理論分析實現農民利益何以可能
1.邊際效益——土地利用變化的分析起點
傳統的地租理論中,地租包括隨市場距離縮短而增大的級差地租I和隨肥沃度提高而增大的級差地租Ⅱ兩者,前者源于運費的減少而后者則是由生產力差別造成的單位產品成本的節約,不同土地地租的差異正是由于這兩者綜合產生的土地利用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經濟學中的單位投入和產出也被稱為邊際投入和邊際產出,所以土地經濟學中更多使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這兩個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邊際分析在認識報酬遞減規律中的作用(圖)。圖中邊際收益(MVP)、總收益(TVP)、產品平均收益(AVP)、邊際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由圖可知,當生產投入中土地要素固定時,經營者其它要素連續投入的邊際產值先是逐漸大于邊際要素成本,在達到最高點后又逐漸趨近于邊際要素成本,最后二者相交于一點,此時總產值和總要素成本的差額最大,因此這將是經營者追求的最優狀態。
2.完善并利用地租理論是保證農民增收的關鍵
假設社會生產價格不變,仍由最壞土地A的個別生產價格決定,有四種情況:第一, 如果B、C、D級土地連續追加投資,“和投資在A級土地上的同量資本生產一樣多的東西”,這種投資只能產生平均利潤,不能提供超額利潤,更不能提供級差地租Ⅱ。第二, 投在各級土地上追加資本所產生的生產率,和原來各級土地的生產率相同,產量按照追加資本增大的比例而相應地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按原有各級土地的比例增加超額利潤,從而轉化為地租,投資量的增加與地租量的增加成比例。第三,如果各級土地上追加投資產生的生產率,低于原來的各級土地上的生產率,但仍高于最壞土地A的生產率,這種生產率產生的超額利潤,也能使地租增加。“規律是:在所有各級土地上,地租都會絕對增加,雖然這種增加并不和追加投資成比例。”第四,如果在較好土地上追加投資產生的生產率,高于第一次投資的生產率,“這里意味著一個較小的追加資本和從前一個較大的追加資本相比產生同樣或更大的效果”。這種情況,不但超額利潤會增加,地租也會增加,而且增加的比例大于追加投資的比例。
分析發現,生產價格不變條件下的生產率很低,除滿足農戶基本的需要外,恐怕難以滿足國家和集體的各種費用。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風險很大, 所以第一、三種情況常有發生。
三、結論與啟示
馬克思對農業投資一般規律的論述對于我國當前解決農村經濟中技術含量低,農業投資不足及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是有啟示的。筆者認為,解決“三農”問題首先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進展:首先,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農業和農民的經濟負擔,讓農村收益完全投入于農村,讓農民收益完全自用。其次,建立對農業的長效投入機制, 是改善農民收入的新路。最后,鄉村政治制度應該有更大的突破,使之與可能的經濟制度的變革相適應。畢竟經濟自主、政治語權、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務是農村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新發展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屠能著 顧綏祿譯:孤立國[M].上海和南京:正中書局,1937.
[3]Alonso W.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J].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 (6):149 -157.
[4][5]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75、776、781.
[6]約翰#8226;P#8226;鮑威爾遜:“國家和農民:試驗中的農業政策”,載詹姆斯#8226;A#8226;道等編《發展經濟學的革命》294-29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0月版.
[7]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5:A Better Investment Climate for everyon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基金項目:本文為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獨立學院創新型人才(創新型高級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組課題。
作者簡介:劉立云(1976—),女,陜西西安人,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碩士,現工作于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經管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