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跨國公司經營活動不斷擴張,國際分工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由最初的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發展到現在的產品內分工。與此相應的是在國際貿易中,產品內貿易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關鍵詞:直接投資;產品內貿易;發展
一、產品內貿易理論的發展
產品內分工理論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末,而其理論基礎是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瓊斯和科爾斯克維斯基(Jones Kierzkowiski,1990)的研究是這條思路的鋪墊,他們把生產過程分離開來并散布到不同空間區位的分工形態稱之為“零散化生產”(Fragmented Production),并得出結論,服務活動對于展開產品內分工十分重要,而比較優勢和規模報酬遞增則是推進生產過程分散化的主要因素。其后,昂特(Arndt,1997)利用國際貿易常規分析技術,對全球外包(Outsourcing)和轉包等產品內分工的現象進行了研究。
二、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現狀
加工貿易是中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主要方式。中國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20多年間,加工貿易出口額從1985年的33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5104億美元,從占中國出口總額的不足15%躍升到50%以上。這是由于以下幾個因素: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在中國進行生產和經營布局;中國積極加快改革開放,致力于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逐步降低;加工貿易的投入品進口多采取保稅措施,或出口時退還所征進口稅。
1.加工貿易增值率與貿易余額
在加工貿易額迅速增長的同時,加工貿易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以及增值率也不斷上升。2006年,加工貿易順差為1888.83億美元,而同期一般貿易順差為831.26億美元。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在貿易順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工貿易對貿易順差的貢獻與加工貿易增值比率的逐步上升有著必然聯系。
2.加工貿易的經濟效應
中國參與產品內貿易的特點可歸結為以下幾點:外資企業作為主要主體;商品結構逐漸升級;增值比例逐步提高;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參與產品內貿易對中國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不足之處。
(1)加工貿易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加工貿易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己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涉及中國絕大部分產業。
(2)加工貿易拉動出口規模持續擴大。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1998年,一般貿易出口比1997年下降了5%,而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增長了5%,從而使1998年的出口總值不但未降反而增長了0.6%。
(3)加工貿易拉動出口商品結構向高級化發展。2001年至2003年,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占89%以上,而一般貿易只占8%以下。可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主要靠加工貿易的拉動。
三、國際直接投資背景下我國產品內貿易的發展
對產品內貿易的考察,可以通過兩個角度,一是宏觀上體現產品內貿易的加工貿易,另外是從微觀上反映產品內貿易的中間產品貿易。國際直接投資與我國產品內貿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跨國公司通過產品內貿易實現生產垂直一體化布局
在跨國公司垂直一體化的生產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日益緊密,一種商品的生產過程延伸為多個連續的生產階段,每個國家只在某個連續的特殊階段進行專業化生產,其結果改變產品最終生產者在市場中進行垂直控制的傳統生產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圍繞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按照標準在全球范圍從事生產,形成標準控制下跨國生產零部件、模塊生產與最終組合的新的生產方式。
2.跨國公司通過產品內貿易獲取競爭優勢
產品內貿易的載體—中間產品對出口國來說是一種產品出口,對進口國來說則是一種生產要素或生產要素的集合體的進口。因為中間產品經過交易后并不直接進入消費領域而是生產部門繼續生產。
然而,在我國加工貿易中中間產品的本地采購率低,意味著我國每年需要從境外進口大量的中間產品,可見我國中間產品的進口絕大部分用于加工貿易。
3.跨國公司通過產品內貿易獲取高附加值
跨國公司基于對企業全球化經營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把握,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啞鈴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一方面,加大對產業上游研發部門的科研投入,不斷向市場提供具有差異性的產品,實現其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將業務重點轉向產業下游的市場營銷和服務部門。因為與整個生產過程相比,下游的銷售和服務環節一般投資規模小、收益高,具有更大的利潤空間。
綜上所述,跨國公司已將我國納為其全球產業鏈布局之中,利用我國的比較優勢,作為其整合全球資源以獲得競爭優勢的途徑之一。由此可見,在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商品中,附加值相對較高的資本品占有重要比,且高科技產品出口相對于內資企業具有絕對優勢,這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以及技術革新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2002.
[2]張二震馬野方勇: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中國的戰略[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
[3]曾錚王鵬:產品內分工理論的歷史沿承極其范式嬗變[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4]田文:產品內貿易模式的決定與利益分配研究.國際商務[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