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利
摘 要:自然觀是關于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及其規律性、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等。古中國與傳統的歐洲的自然觀由于環境、信仰、科學水平等不一樣,導致建筑、園林有其各自特點。
關鍵詞:自然觀;建筑審美
國人與歐洲人在建筑審美觀上的不同正是他們不同自然觀的一個體現。中國人崇拜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的附屬。人類應該服從、順應自然,在審美上認為自然的就是美的。所以中國的傳統建筑比較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大規模的建筑群,如宮殿、陵墓等,常常會依山伴水,曲徑通幽,利用山勢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錯落排列。建筑物一般不高,但卻種植有高大的樹木。尤其是寺廟里類的建筑,更是常常刻意隱藏于林木之中。中國的建筑家有時不但追求外觀上與自然一致,還會最求一些迷信的東西,如風水。中國的園林則更是如此。園林中往往置以假山,開鑿小溪,種植的花草不下百種。概括說來,中國園林追求的就是盡量模仿自然。
自然觀是客觀自然界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是什么造成了中國人與歐洲人在主觀影響上的差別呢?大約5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從非洲大陸分別遷移到了歐洲和亞洲。當時中國與歐洲的自然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中國的中部地區是由長江、黃河兩條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農業耕種。定居中國的人類逐漸形成了農耕民族。只要尊崇季節氣候的變化,按時播種、收割,他們就可以豐衣足食。中國人對這樣的自然環境相當滿足,于是養成了他們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觀念。在中國,偶有天災時,人們首先想到是向神靈祈求,而不是與天災抗爭。這里的神靈是人們心目中自然界的代表。由于中國總的來說是風調雨順,一場災害通常很快就會過去,這時候,人們會以為是自己的祈求的到了回報,這就更助長了這種自然觀的形成。出于對自然的崇拜,中國人才會在行為,藝術,建筑等方面處處模仿自然。
歐洲的自然環境要惡劣得多。首先,歐洲少平原,多山地。其次,歐洲氣候寒冷,直到兩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期開始轉暖,歐洲大陸一直被冰雪覆蓋著。在這樣的環境下,別說是農耕,連畜牧都十分困難。因此,定居歐洲的人類以狩獵民主為主。在他們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體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他們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吃和被吃的關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與自然界戰斗,并取得勝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會得到回報。這樣不同的客觀自然界也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自然觀。在歐洲人的自然觀里存在著一些矛盾的觀念。一方面,有對自然界的懼怕。這種觀念是通過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教徒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是人類永遠無法改變的,甚至無法認知。另一方面,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在歐洲人心地植下了人與自然勢不兩立的觀念,養成了歐洲人好斗、好勝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強大恐怖,又與人類對立,那么,人類對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無尚光榮的。這也正是歐洲園林、建筑刻意標榜人為因素的原因。
在中國,本來自然條件就優越,加之其善于順應利用自然界,中華文明發展的一直很順利。而在歐洲,自然條件惡劣,人類與自然界的戰爭屢戰屢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終于被宗教神權鉆了空子上臺執政。 歐洲文明的發展為此停滯了一千多年。雖然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但中國人的自然觀還是有很多缺點的。主要是中國人過分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
首先來看一下中國人的自然觀對中國建筑學的影響。
古代中國有數不清的如四大發明這樣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貢獻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學科來看,古代中國的主要科學成就都集中在應用領域,例如制造業、建筑業等;而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成就相對貧乏。我讀過一本介紹數學發展歷史的書。對數學貢獻最大的是歐洲人,同時,書中也介紹了巴比倫、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的數學成就,卻對中國的數學成就只字未提。想來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國鮮有數學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還有一個例子,漢代劉徽在修訂《九章算術》時,發現了其中的多處錯誤,如計算弓形面積的公式、計算球體體積的公式等。這些公式被用來計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間應當有很多人發現過實際用料與預期不同,卻從來沒人想過這些公式是對是錯。 盲目的崇拜權威及匱乏的數學天份正是受自然觀影響的一個結果。由于中國人對現有的自然界頗為滿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興趣和動力。這種思維方式蔓延開來,就造成了中國人普遍滿足于問題在表面上得以解決,而對于隱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內因缺乏興趣,懶于對問題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國對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終都只停留在膚淺的客觀觀察階段,極少有人把觀察結果抽象總結成理論,更不要提用理論來指導改造自然了。所以古中國的建筑鮮有高大,而歐洲建筑有扎實的數學理論基礎,一般張顯個性;我們已經提到過中國人的自然觀過于崇尚自然,于是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然。這種自卑,帶有奴性的思想也使得中國人很輕易的屈服于“權威”,不敢有創新思想,尤其是那種把自己放到與權貴平等地位上的思想。以寫論文為例,中國人喜歡拿古人的言行作論據,而歐洲人更喜歡以“批判某某某”為題。 而歐洲在文化上經歷了文藝復興;政治上,民主制度終于戰勝專政制度;科技上,完成了工業革命,這一時期近代科學形成了,并以加速度向前發展。科學在越來越大的規律上應用于生產過程,對自然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瓦特對蒸汽機的改進、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提出、電力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鋼鐵、機器制造、化工等新興產業部門的崛起手生產體系的全面更新,形成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互動的全新面貌。歐洲國家還把其領土和人民擴張到了地球上每一塊大陸,在建筑形式上博眾家所長,去其所短,并保留了傳統的審美觀念。在內存品質上有新技術、新材料、先進的理論基礎的保證,增加了外觀的多樣性及復雜性。民主制度由于保障了方向正確,和調動了多數人的積極性,其效率遠不是專制制度可以同日而語的。
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其中很多著作,如《社會契約論》等為日后的民主實踐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而在中國,說得出口的哲學思想都是先秦的,兩千年里不但沒什么進步,反而越來越差,最后已經沒什么哲學,只剩下三綱五常之類專為專制統治者服務的思想了。沒有民主的思想作指導,自然也不會有民主的實踐,沒有實踐當然沒有創新。
前文所論述的是兩種自然觀對歐洲和中國建筑發展的影響,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學習自然辯證法是要為現在和將來服務的。了解不同自然觀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更有利我們發展的自然觀。
觀察這兩種自然觀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就是人類的野心有多大,成就就可以有多大。人類是能夠戰勝自然的。這也是典型歐洲人的自然觀。隨著歐洲文明的勝利和廣泛輸出,我們中國人也普遍接受了歐洲的各種思想,比如馬列思想,和我們正在學的自然辯證法,都是歐洲人創立的。中國人的自然觀也普遍發生轉變。例如,40年前,人定勝天的觀念在中國就很流行。
我覺得這種轉變是使中國富強的一個很好的開端。雖然大躍進以失敗告終,但這不等于人定勝天不正確。“人定勝天”不是說人類誰便怎么樣做都會戰勝自然。戰勝自然還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并且可能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下面用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作例:建筑與土地,實用與外觀相矛盾時應該犧牲哪一樣?
建筑與園林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他們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圣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于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才有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隨后的巴洛克廣場及園林設計,甚至于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機器成為萬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為機器而設計,并最終也變成了機器。
現代建筑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上包括: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讓自然做功,和顯露自然等幾條基本原理。自然辨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景觀設計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