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芳
[摘要]本文從高校道德管理的內涵入手,針對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并陳述以“道德管理”為核心,重新整合學生管理工作新體系,在尊重學生人性和尊嚴的基礎上,運用道德手段和道德力量,實現學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關鍵詞]道德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
一、高校道德管理的內涵
1.關于道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性格、習慣,后被引申為規范準則、品德修養、善惡評價等。故而,道德是“非制度化”、“非強制性”、“自我內化”的特殊規范體系。
2.關于道德管理
道德管理是以近代管理倫理學理論為基礎的管理理念,特別在企業界被廣為推廣,影響頗深。道德管理是一個整合概念,但卻并非是“管理道德化”或“道德的管理方式”等感性陳述,它是對人的精神性及其作用的價值陳述。所謂道德管理,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規范和道德理想,對組織活動的目標、手段進行道德論證和指導,并通過道德手段,協調管理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其符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的一種管理。
3.關于高校道德管理
依據“道德管理”的表述,高校道德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學生管理者始終遵循道德規范和原則,在尊重學生的人性與尊嚴的基礎上,借助道德手段和力量來協調學校各種關系和沖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的和諧發展。事實上,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強調道德管理,其本義就是強化人性管理意識,以人為本管理重心,充分發揮人的精神性。
二、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學生管理體制不夠多樣化,缺乏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工作執行過程中,硬性的條款、規定多,對學生的壓制性較強,呈現出較強的工具論傾向,工作作風多多少少帶有官僚氣息,缺乏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
2.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地位錯位。
作為管理者,不少人覺得學生難管,學生管理工作難做。而現在的大學生均是90后的新生代,他們向往自由、民主、人權,不喜歡被約束,不喜歡做沒有興趣的事。兩者的價值取向南轅北轍,一方面是無悔的灌輸、獨白,另一方面或是礙于情面或是置之不理。過于關注“接受”而忽視學生的自主“發現”,由此導致受教育者“學”的能力一步步泯滅,伴隨而來的是兩者之間關系冷漠,易產生摩擦,缺乏情感溝通和相互尊重。
3.知識體系中,行為規范教育與情感教育比重失衡。
我們不得不認可高校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挖掘潛力,進一步文化育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關注各高校開展各類學生思想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形式比較單一,活動有些流于應付,學生缺乏興趣,活動收效甚微。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和規范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體驗,那么學生管理工作本應具有的價值功能也將成一紙空談。作為學生管理者,我們更是名育人者,如何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必須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威信。
學生管理者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通過建立自身道德權威, 提升人格魅力, 使學生從內心信服、認可,從“必須服從”到“自愿服從”。因為學生管理者的道德表率對學生具有最直接的示范、引導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是我們工作的參與者、見證者、監督者,同時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我們自身行為的同化。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服務的觀念,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價值和尊嚴的基礎上,做到身正為范,以德服人;必須認識到自身的義務和社會責任,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言行教育學生、熏陶學生;必須秉持平等、公正的道德正義原則,言行一致,獎懲分明。
2.必須實施以學生為本的柔性管理體制。
對高校管理者而言,進行理智的反思,將道德管理和人文關懷納入到學生工作系統之中,走出“硬性管理”的峽谷,“真正從學生個人利益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需要出發,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和民主機制,形成共同價值觀,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約”,是真正以學生為本,做好學生工作的根本要求。這里所說的柔性管理,也可理解為彈性管理,并非向學生妥協,而是管理措施本身始終把“以學生為本”作為核心理念,在尊重人格的基礎上,使每一項制度的制訂、措施的實行都接受學生的監督,并服務于學生、激勵學生、發展學生內在的精神潛力。
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道德標準時,必須以以師生為本和公平公正為基礎,同時兼顧可操作性原則。在倫理的建構方面,既要對違背制度的個人進行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懲罰,突出管理制度的權威性、強制性,又要對正面的、需要引導的人和事進行物質激勵和道德層面的弘揚,突出制度的激勵性、示范性。從制度形成到內化,要將人性貫穿于制度,使制度為大家所認可和信賴,從而將制度作為自身的一種良好習慣而習成,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
3.必須營造積極的、和諧的校園氛圍。
高校的道德管理是一種價值觀的管理,需要的是一種軟環境的支持、烘托、熏陶、浸染。我將這種軟環境理解為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氣息等等,一種看不見卻又同時散發神奇力量的東西,不管時空更迭,這種涌動的“信念”始終吸引著、凝聚著一代代師生。
這就要求我們:弘揚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大學精神文化,對自己、對學生進行軟約束。推行交際文明建設,加強與學生的對話與溝通,形成相互信任,營造健康、和諧、愉悅、進取的交往文化氛圍,構建平等民主、友愛關懷的心理環境和工作環境。重視環境美化建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共同參與到校園環境建設其中,通過身體力行加深自身的情感體驗,增進愛校、護校的情感積淀。
參考文獻:
[1]曲新英.道德管理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 2003,(12):144.
[2]陸有銓.戚萬學.關于我國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0,(2):11.
[3]萬俊人.倫理學原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