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訊(記者黃 荔)處理好城市廢棄物,是全世界大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6月25日上午,北京市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大會召開,動員部署今后幾年北京市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上,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陳永首先作了《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的報告》。郭金龍市長與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折子工程涉及的區縣和部門簽訂了責任書,有關區縣和部門負責人發了言。
郭金龍在講話中指出,北京市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營造良好的市容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區縣、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面推進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為實現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郭金龍市長強調,要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著力提高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水平。各區縣、各部門要加快構建城鄉統籌、結構合理、技術先進、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體系:一是積極探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和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積極開展生活垃圾“零廢棄”管理試點,做好垃圾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不斷完善垃圾分類減量相關政策措施,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把遠期規劃與近期建設相結合,積極建設、改造、升級各類設施,解決垃圾處理結構不合理、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三是進一步明確工作分工和責任,加強各方協調與配合,推動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各項工作高效落實。
郭金龍強調,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做好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提供保障。要按照全市統籌、屬地負責的原則,落實各級責任,不斷健全和創新垃圾管理體制;要進一步深化垃圾運行機制改革,建立高效運行管理體系;要結合實施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強生活垃圾處理和循環利用工作的科技含量,切實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以首都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
會議由副市長黃衛主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紀檢組長龍新南、北京市副市長夏占義等出席會議。
經驗與交流
崇文區:建立長效城市管理機制
崇文區建立長效城市管理機制的做法被專家稱為“崇文模式”。這一模式在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方面成效顯著,全區共有150個單位和小區、22萬余人口實現垃圾分類并通過驗收,覆蓋率達59.6%,提前并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50%的目標。在全市垃圾總量年增8%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區垃圾總量的逐年遞減,垃圾減量工作連續兩年排在全市第一。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工作,將其作為全區發展建設的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將垃圾的回收利用,成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高度重視,抓緊抓好。第二,充分發揮居民主體作用,提高全民垃圾分類意識,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以中小學垃圾分類為切入點,于2005年在全市首創垃圾分類進校園的“小手拉大手”活動,目前全區已有22所小學和2所中學實現垃圾分類,覆蓋教職工和學生2萬余人。第三,特別注重管理上水平。成立了由主管區長任組長,城管委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再生資源產業化建設聯席會,為推動垃圾回收工作夯實基礎;同時在全區7個街道辦事處設立了72個正規回收站點,基本實現了回收網點全覆蓋;另外,對轄區餐飲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將餐廚垃圾管理納入全區市容環境衛生綜合考評體系。依托綜合執法機制,推行強力執法。第四,以技術為先導,走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的新路。對垃圾收運車進行了技術革新;另外,在轄區內正在建設日處理30噸餐廚垃圾的資源化處理系統,同時還兼具融雪等多種功能,在垃圾就地處理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朝陽區:加快建設一流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朝陽區的垃圾處理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處理方式從無序到逐漸規范的過程。2002年,朝陽區投資6.3億元,搬遷了高安屯村,建立了高安屯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先后建成了高安屯衛生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廠、醫療垃圾焚燒廠3個重點項目,垃圾綜合處理消納工作全面展開。2008年,由于填埋場長期超負荷運轉,原有的控制系統不能有效阻斷氣味外泄。針對這種情況,通過采取將垃圾堆體進行膜覆蓋、完善氣體收集利用系統、減少滲瀝液積存、建立藥劑除臭系統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異味外漏問題。與此同時,積極采取治本措施,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加快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實現垃圾填埋減量化。通過開展垃圾填埋場氣味治理工作,當前,在高安屯地區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和優勢。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將以循環經濟為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前提,以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宗旨,通過科學規劃項目布局,著力構建結構合理、技術先進、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和職責完善的管理體系。到2012年,將力爭實現朝陽區生活垃圾全部在區內消納和原生垃圾零填埋,通過采用綜合處理技術,使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有效處理,基本做到園區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通過不斷發展,把園區建設成為技術先進、能力充足的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基地,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示范基地,青少年環保教育基地,最終把園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循環經濟示范園。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實現市屬公園垃圾“零廢棄”
北京的公園垃圾主要分為綠化垃圾、游客遺棄垃圾、餐廚垃圾三大類。全市公園每年產生的垃圾的總量數目約占全市垃圾清運量的10%。當前公園的絕大部分垃圾仍是直接送入北京市政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從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的高度看,強化了北京城市的資源約束,增加了市政垃圾處理的壓力和成本。《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工作的意見》出臺,公園管理中心轉變觀念,堅持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力爭2010年實現市屬公園垃圾“零廢棄”。現已完成了北京市屬公園垃圾處理“零廢棄”項目的可行性調查研究,計劃首先在12個公園管理中心直管的單位中實現垃圾處理的封閉循環。計劃在天壇公園、北京植物園設置2座綠化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置各公園產生的綠化垃圾;在頤和園等10個公園建立游客及餐廚垃圾分級分類處理系統,處置產生的餐廚垃圾并對游客遺棄垃圾進行細致的人工分揀。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回收,大幅度縮減數量,達到公園垃圾“自我產生、循環消化”的“零廢棄”目標。同時,為完成試點任務,把這項工作納入公園日常管理計劃和財政預算,擬成立一支90人的專業化垃圾處理隊伍,引進一批先進的處理設備,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創新機制,確保垃圾資源循環利用的長效性。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