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并沒有對餐廚垃圾進行專門管理,喂豬等傳統的處理方式是餐廚垃圾的主要出路。隨著“2003年非典”事件,以及“禽流感”爆發,我國開始重視餐廚垃圾處理,各地陸續開始探索適合城市餐廚垃圾處理的道路。2006年1月,《北京市餐廚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管理辦法》正式實行。2009年4月,北京市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對餐廚垃圾的分類、收集及設施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徐海云總工程師認為,北京市餐廚垃圾治理處于全國前列,近年來北京市政府重視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下一步需認真總結,系統規劃,分步實施。
記者:餐廚垃圾處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介紹一下發達國家、先進城市的餐廚垃圾處理與利用都有哪些方法嗎?
徐海云總工(以下簡稱徐總):餐廚垃圾處理與利用目前國際上主要有4種方法,但并不是單一使用,這4種方法本身也各有局限性。
一是再利用與飼料化處理方式。在農業社會里,餐廚垃圾的利用并不成為問題。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食物種類的豐富以及城市人口集中等因素,餐廚垃圾再利用與飼料化利用已經不能完全解決其出路問題。特別是在出現瘋牛病以后,人們對動物源食品的安全性認識逐步提高,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餐廚垃圾管理和處理方面開始實施嚴格的法律約束。如美國政府擴大了動物飼料禁用范圍,將原來對動物腦和脊髓組織的禁用范圍從牛飼料擴大到狗、貓、豬和家禽飼料,禁止用反芻動物蛋白提煉產品作為動物飼料。歐盟于2003年起開始正式執行動物副產品條例,嚴禁在飼料生產中使用同類動物的任何部位生產飼料。但即使如此,對于剩余的淀粉類食物(如米飯、饅頭)以及果蔬等,作為動物飼料應該還是優先選擇。例如,美國對餐廚垃圾實行分類管理,首先是食物捐助,收集來自學校、食品店、餐館和工廠企業等的多余食物,再捐獻給需要食物的地方。華盛頓地區以及卡羅來納州則制定了專門的食物捐助法案,規定了餐館必須負責一定量的食物捐助。其次是由農場(養殖廠)飼養家畜或在飼料加工廠加工成動物飼料。一般最常見的是養豬,但養豬的農民必須獲得動物健康委員會的許可,才能對食物垃圾進行收集、蒸汽消毒、喂食家畜。
二是好氧堆肥處理方式。當餐廚垃圾不能進行回收利用后,將其轉化為“植物的飼料”——肥料就成為理想的選擇。好氧堆肥是最常用的方式。對于含水量較低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垃圾適宜堆肥處理,如果殼、食物殘渣、菜根、菜葉等;對于含水量較高的廚余食品類垃圾,如果要進行堆肥處理,需要添加木屑等骨料來保證物料的透氣性,從而完成好氧堆肥過程。餐廚垃圾堆肥處理需要有足夠的土地空間進行處理和利用,一般適合家庭、居住密度低的社區。受運輸、氣味控制、調節碳氮比和透氣性需要添加大量輔料等因素制約,一般不適合大規模集中處理建廠(100噸/日以上)。
實際應用中,餐廚垃圾堆肥處理也需要進行一定的分類。例如,臺北市自2003年12月26日開始全面回收家庭廚余,家庭廚余分類為“養豬廚余”及“堆肥廚余”,臺北市環保局對其分類有詳細說明。
三是厭氧消化處理方式。有機垃圾厭氧消化處理是一種在厭氧狀態下利用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機物快速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其反應機理與糞便產沼過程相同。它與好氧堆肥相比,改變了占地大、處理時間長,管理復雜和有氣味等問題,對于高水分的有機垃圾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厭氧消化處理具有過程可控制、易操作、降解快、生產過程全封閉,回收利用率高等特點。目前,發達國家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厭氧消化處理已經非常普遍,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勵下,高水分的有機垃圾包括餐廚垃圾采用厭氧消化處理也在不斷增加。例如,德國將沼氣發電列為可再生能源,通過高電價補貼促進發展。
厭氧消化處理的主要產物有生物氣(沼氣)、肥料(殘渣),因此厭氧消化處理過程既實現了有機垃圾能源化處理,也實現了肥料化處理。有機垃圾厭氧消化處理的局限性是處理成本較高,按照我國現有的價格條件分析,即使在考慮沼氣收益的前提下,每噸垃圾的處理成本也要在100元以上(這里不包括運輸成本)。
目前在亞洲,餐廚垃圾采用厭氧消化處理運行案例較少,新加坡餐廚垃圾處理廠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引進德國厭氧消化處理工藝,日處理規模為800噸,項目總投資4000萬美元,沼氣發電機裝機6MW。
四是脫水后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餐廚垃圾中含有大量水分,這些水分實際上對飼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以及能源化利用沒有貢獻,反而增加了大量成本。一噸水通過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成本約1元左右,而在北京市通過垃圾收運處理系統至少要200元以上。目前,在美國、日本等許多地區采用將餐廚垃圾脫水后作為生活垃圾處理,也有將高水分有機垃圾直接粉碎后排入下水道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2006年,家庭餐廚垃圾量約為1058萬噸,其中95%隨生活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和填埋處理;餐飲單位及食品加工單位產生的食品類垃圾838萬噸,其中20%進行飼料化利用,21%進行肥料化利用,45%隨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和填埋處理。
記者:您對北京市餐廚垃圾處理下一步的建議是什么?
徐總:北京作為特大城市,其城市餐廚垃圾產量大,處理需求大,集中處理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如何將分布在各個餐館和食堂的餐廚垃圾有效收集起來。但是應該看到,北京市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也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我認為下一步重點要在現有工藝總結與規劃上。我有幾條建議:
一是餐廚垃圾從源頭上進一步減量。源頭減量一方面要遏制浪費,另一方面要控制水分。遏制浪費需要從教育、立法、經濟手段等多方面推進。我覺得日本的經驗值得學習。日本于2000年頒布了《食品再生法》,該法明確指出,浪費食品是不道德的,而且是違法行為。號召全社會要杜絕嚴重的食品浪費現象。廚余類有機垃圾管理,我們需要變換思路,把控制水分作為管理目標。水分控制可以大幅度節約運輸成本、處理能力建設。以北京為例,鮮瓜果每年人均消費量超過60千克(來源北京市統計局),這其中西瓜占有較大比例,相應西瓜皮是構成生活垃圾中水分的重要來源。推廣使用食品垃圾粉碎機(在家庭或小區)我認為是可行的做法。如果僅僅將家庭中高水分的西瓜皮、湯、果皮等垃圾粉碎通過下水道排除,其成本低,又不會增大下水道和水處理系統的負荷,再輔助密閉化垃圾收集,生活垃圾含水量降低到40%左右是容易實現的。這樣,將大幅度提高北京市生活垃圾的熱值,有利于垃圾焚燒處理。以北京市600萬噸生活垃圾年清運量計算,如果減少20%的水分,相當于至少節約2.4億元垃圾收運處理費用。
二是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在源頭上進一步分類。我國目前許多城市開始關注餐飲單位的廚余垃圾,并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單獨收集和有效處理,但廚余垃圾的處理技術路線還有待明晰。事實上廚余垃圾的資源化主要分為兩個去向:飼料化和肥料化。可以推行廚余垃圾的飼料化利用,對廚余垃圾中適宜作飼料的部分進行單獨收集。
臺北市廚余回收分為養豬廚余和堆肥廚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實踐。實際上所有的廢物資源化都需要源頭分類,發達國家對餐飲單位的廢棄油脂進行單獨收集就是在體現和實踐這樣的理念。如美國廚余垃圾管理要求中提出對剩余食物優先提供給需要救助貧困人群,也體現出廢物資源化的思路。
三是整體規劃的思路。北京市餐廚垃圾處理方式,需要根據當前的實際狀況,從經濟、環保、安全的角度考慮,采取多種方式,要先易后難、分布實施、有序推進。如果集中處理后僅僅飼料化處理,其在保障生物及食品安全方面作用并不大;如果集中處理后全部進行肥料化處理,其處理成本高。因此,對于城鎮和城市郊區,再利用與飼料化處理可以保留但需要規范;對于有條件的家庭和社區,好氧堆肥處理可以試點;對于大城市集中區,現代化的厭氧消化處理需要示范;另外,脫水后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也值得探索。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