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保羅
現在是防范中國式金融危機的時候了。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巨額資金相對過剩所形成的風險正日益增加。
資金過剩存在巨大風險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金融資產長期以來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金融資產發展極其迅猛,權威人士估計,目前總量已近60萬億人民幣左右。其實如果將所謂地下錢莊的民間金融資產也計算在內,應該已經超過70萬億,大約占世界金融總量的5%到6%,而在12年前,還僅占1%左右。與此同時,中國的美元儲備增長也非常迅猛,目前已超過2萬億美元。迄今為止,這一資金過剩的趨勢并沒有出現終結的跡象,相反還在進一步迅猛增加。這種巨額的資金相對過剩不僅是巨大的浪費,還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峻的風險和負擔:巨大的信貸資金處于流動困境,無法按照金融資產本身的要求,合理而安全地流動。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實際上正是資金相對過剩、大量的美元儲備“不知該買什么才好”的必然結果。可以預測,盡管有74%以上的中國經濟學家反對,中國還會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一個發展中國家將相當于其GDP40%左右的金融資產借給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度日,豈不是滑稽?而實際上,50萬億人民幣不能安全流動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傷害,遠遠大于購買美國國債。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和關鍵。
擴大內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金融的基本問題就是缺乏資金和項目。招商引資實際上也就是要招來資金和項目來解決百端待舉的問題。不過經過近三十年的迅猛發展,中國社會的百廢俱興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絕大多數地區實際上已經“百廢已興”,不再需要早些年所急需的招商引資,僅需要一些非常尖端科技的招商,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而需要進一步招商引資的西部地區,人口、市場、基礎設施等等很多條件實際上并不具備(也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因此在中國就出現了投資方向越來越狹隘問題,而且這一問題日益嚴重。在這一情況下對于資金的大量需求自然也就告一段落。所以至少從五年以前開始,中國金融的基本問題已經不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少投資方向。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前些年的投入是建立在百端待舉基礎上的,因此絕大多數都獲得了豐厚利潤,這些利潤不斷積累,又沒有合適的投資方向,于是就出現了“巨額資金相對過剩”。
由此可見,中國的相對資金過剩是“百廢俱興”這一發展段落造成的,而根本不是什么內需不足造成的,更不是居民儲蓄過度造成的———西方經濟學家將自己經濟發展所遭遇的困境歸結為中國經濟內需不足,是從自己的利益看問題,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更不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此,中國經濟學家不能不保持自己的清醒認識。
現在有些中國經濟學家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從傳統經濟學出發,主張采取措施加大政府投資、刺激民眾以當前的儲蓄來消費,拉動內需。他們認為只要拉動內需,中國經濟就能夠可持續高速發展。應該承認這種主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卻未必適合中國目前的資金相對過剩現狀。如前所述,中國目前的相對過剩資金有50萬億,而坦率地說,目前中國沒有任何傳統產業的正常發展,可以安全而合理地消耗如此巨大的資金。所以采用凱恩斯模式,由政府加大投入來帶動“有效需求”,只能使現在的傳統產業在一定的意義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不會使它們發生“突變”,從而造成中國經濟的一次新產業結構革命,由此可以安全穩妥地消化50萬億人民幣。而刺激民眾以當前的儲蓄消費更是不切實際。因為中國民眾的儲蓄很大一部分有著明確目的,就是要用于個人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及養老等等,并不是要把這些錢帶到天堂去的,不是不消費。在社會保障沒有得到全面保證之前,誘使民眾改變儲蓄目的根本不可能。
退一步而言,即使民眾被誘導,不顧一切地消費,也不可能“激活”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革命,還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他們今后的社會保障問題怎么辦?所以刺激民眾以當前的儲蓄來消費,根本不現實。況且如前所述,中國目前的相對過剩資金已經接近50萬億人民幣,同時還有2萬億美元儲備,刺激民眾以當前的儲蓄消費根本不可能消化這50萬億和2萬億美元。所以中國必須突破傳統經濟學的束縛,來解決資金相對過剩問題。
應激活新一輪“百廢俱興”
筆者認為,要解決中國的“資金相對過剩”問題,必須有一次新的“百廢俱興”,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次新的產業結構革命———更為具體地說,就是需要形成一些新型的核心產業,從而可以帶動其他一系列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另外,中國目前的巨額資金過剩是相對的———在眾多的領域,中國實際上缺少海量的資金。例如教育、醫療、就業、農村建設等等。因此中國完全可以也必須“激活”新一輪的“百廢俱興”。▲(作者是旅居澳大利亞的華人學者。)
環球時報200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