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楊
【關鍵詞】 骨折;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是導致成人下肢骨科手術后病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骨科相關文獻對發生血栓栓塞的風險因素的嚴重程度已有明確的報道。對此類患者密切觀察,及時診斷,有效治療,搶救配合,預防復發是很重要的,自2004-2007年,筆者通過22例骨折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護理,取得一定經驗,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齡33~72歲,平均52.5歲,下肢長骨骨折8例,多發性骨折9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2例,傷后72 h~1周內發生DVT 1例,超過1周13例,超過3周者6例。本組病例術前血流變學檢查均處于高凝狀態。所有的病例均做彩色多普勒檢查確診。
1.2 治療結果 本組22例,首先用下肢托墊抬高患肢并制動,輔以高頻治療儀。同時采用0.9%氯化鈉加尿激酶10萬U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14例治療7~10 d癥狀消失,雙下肢對應平面周徑相等,6例好轉,腫脹減輕,癥狀消失,雙下肢對應平面周徑相差<1 cm,2例無效,治愈率63%,治愈好轉率90.9%。
2 預防護理
2.1DVT的預防 臨床中患者≥40歲,肥胖,有靜脈血栓病史,臥床≥5 d,靜脈曲張,下肢骨折,多發性創傷,雌激素治療者,應接受預防性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次/d,25~50 ml/次,術前改善血液粘稠度。吸煙者勸其戒煙。食低脂肪富含纖維素飲食,多飲水,避免高膽固醇。合并血脂高血粘度高者,積極治療,盡可能使血脂粘度恢復到正常范圍,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骨折及手術后臥床期間,及時處理過緊的石膏夾板及包扎物,早期指導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滯留。患肢平臥時,下肢主動定期活動,做踝關節的屈伸活動。被動活動時,護士幫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自上而下周而復始,使腿部肌肉收縮,發揮泵功能,對外周血管壁施加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產生栓子。術后盡可能減少止血藥物的應用,因止血藥物可使血小板聚積易于形成血栓。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的穿刺,特別是股靜脈的穿刺,最好選擇上肢靜脈穿刺。選擇靜脈的小分支輸液時,針頭宜細,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針后棉球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途徑給藥者,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復穿刺,使用對靜脈有刺激性的藥物時更應注意,從而降低DVT的發生率。
2.2 靜脈血栓脫落的預防 骨折患者臥床期間DVT形成后,栓子脫落是并發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護士要注意觀察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足背動脈的搏動和下肢靜脈的充盈情況,必要時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觀察患者雙下肢有無色澤改變、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必要時測量雙下肢相應部位的周徑。一旦發現DVT,患者需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臟平面20~30 cm,下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的腫脹。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絕對臥床,制動,嚴禁擠壓,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用芒硝1000 g加冰片5 g裝入布袋包裹患肢,待藥物變硬后取下, 1次/d,以利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2.3 溶栓抗凝的護理 護士必須掌握溶栓的過程,做到心中有數,用藥劑量準確,確保各種管道通暢,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藥效下降,患肢靜脈滴注溶栓藥,選用大隱靜脈穿刺,更加靠近血栓部位,使藥物隨血流方向流經血栓處,提高血栓局部血藥濃度,使溶栓藥易于滲入血栓中,激活纖溶酶原,促進血栓溶解。在進行溶栓治療時重點觀察有無出血傾向,觀察口腔黏膜、皮膚、齒齦等處有無出血點,觀察神經系統癥狀注意有無顱內出血。及時監測出凝血時間,觀察二便顏色,作血尿常規及大便潛血試驗,有異常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2.4 發生肺栓塞的搶救配合 骨折患者尤其是多發性骨折以及四肢長骨骨折后應注意骨折肢體安全有效的制動,正確固定牽引傷肢。在搬運、翻身、更換床單、皮膚護理時動作需輕柔。如遇到突發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難、突發的暈厥、突然出現急性右心室負荷增加,應高度警惕肺栓塞的發生。在設法通知醫生的同時,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囑患者不要深呼吸和強烈咳嗽,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應用抗凝溶栓藥物,盡量少搬動,操作要輕柔,密切觀察T、P、R、BP變化及吸氧效果,缺氧糾正情況,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心跳驟停者,立即配合醫生進行心肺復蘇術,全力搶救患者。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栓塞是骨折患者發病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骨折并發DVT,主要原因是血液瘀滯,血液的高粘狀態和血管壁的損傷。因此,骨折及手術后密切觀察,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有效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DVT發生后,有效地溶栓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所在,而護理人員的搶救配合對于穩定病情,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