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娟
【關鍵詞】乳頭狀瘤;圍手術期護理
喉乳頭狀瘤是喉部常見的良性腫瘤,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10 歲以下兒童多見。幼兒型者以多發性居多, 有廣泛的黏膜浸潤, 甚至蔓延至咽或氣管處, 易造成喉阻塞。目前, 手術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現就我科2006-2008年對10 例小兒喉乳頭狀瘤切除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組10例中, 男4例, 女6例; 年齡1~6 歲, 體質量約7~23 kg。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均行支撐喉鏡下喉乳頭狀瘤摘除術及氣管切開術,并帶氣管套管出院。
1 術前護理
1.1 心理護理
1.1.1 由于此病患兒年齡偏低,護士應盡可能多與患兒接觸,了解患兒常用詞匯及表達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減少他們的恐懼心理,并根據患兒家長的文化背景由淺入深介紹疾病的特點,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1.2 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 避免患兒奔跑、哭鬧,以免加重呼吸困難,必要時給氧氣吸入。對于呼吸困難的患兒床旁應備好氣管切開包,并囑患兒不得隨意走出病房。
1.1.3 做好術前準備 如X 光片、喉窺鏡、血尿常規等檢查患兒術前應禁食禁水6 h ,以免在術中發生嗆咳引起窒息。
2 術后護理
2.1.1 術后應有專人護理, 防止患兒煩躁不安時自行將套管拔出, 或熟睡時將套管口壓在身下, 造成窒息意外。由于小兒年幼不配合, 氣管切開后不能講話,加之小兒呼吸生理及呼吸道結構的特殊性, 若護理不當,易造成 窒息,床頭應備吸痰器,氣管切開包等。未完全清醒前應專人護理, 置患者平臥頭稍后仰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每15 min 測呼吸、脈搏、血壓各1次,同時口腔護理2 次/d, 防止口腔感染。室溫保持20℃~ 22℃,濕度以55% 為宜。
2.1.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以防術后并發癥發生 喉乳頭狀瘤的患者往往手術后頭3 d易發生呼吸道阻塞、氣胸等。所以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及時配合搶救。
2.1.3 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本組病例中有10例患者行氣管切開術。術后注意保持氣管套管通暢, 隨時吸出內套管分泌物, 吸痰時應嚴格無菌操作, 動作輕柔, 適宜壓力, 每4 h 清洗消毒內套管1 次。因患兒內套管口徑小, 分泌物多, 易堵塞, 應隨時拔出內套管清洗消毒。每30 min 氣管內滴入含慶大霉素, 糜蛋白酶及生理鹽水數滴, 如喉頭水腫者可加入地塞米松適量滴入。套管口用1~ 2 層生理鹽水無菌紗布覆蓋。常規切口換藥2次/d, 并觀察切口是否有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及時處理。注意觀察有無合并皮下氣腫、氣胸、出血等。待病情穩定后試堵管, 24 h 如無呼吸困難可拔管。經上述護理, 10例中7例患兒順利拔管, 但由于喉乳頭狀瘤易復發, 為了避免多次手術, 6 例患兒帶管出院。因此, 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教會患兒家長氣管切開術后套管消毒和術后護理, 講清楚注意事項, 嚴格無菌。門診隨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