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易
全球化下,國家的行政邊界在淡化,以城市為核心的經濟疆界卻在延展。城市滲透到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平環境下,城市成了國家競爭力的載體,國家間的競爭根本就是城市間的較量,國家軟實力的競爭就是城市軟實力的比拼。
上世紀90年代,著名城市學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論。他指出,倘若一個國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較中處在弱勢地位,這個國家的國力就不好體現。爭取讓國家的城市獲得世界的認同與喜愛成為事關國家前途的重要課題。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看,城市的魅力直接反映了國家軟實力的強弱。吸引人的城市,成為熙熙攘攘的世界之都;缺乏吸引力的城市,再發展,最后不過是鋼筋和水泥。
結合實踐經驗,筆者以為中國的城市化當前特別需要重視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注重科學的先進的城市規劃??茖W的城市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構筑現代城市的基礎。城市規劃的科學性集中反映在規劃理念是否先進。城市發展與擴張的過程是人類與自然博弈的過程。城市化的過程往往伴隨的是自然環境的不可逆變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資源再豐富,也必須“精打細算、統籌安排”。作為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導引,一個城市的規劃本質上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例如,究竟是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獲取發展機遇,還是依托“資源與環境”贏得發展機遇就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觀。
其次,注重吸引青年人。青年人對城市活力起到相當作用。如果青年人喜歡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就會有發展。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妨多關切年輕人的喜好,讓他們在中國的大小城市都有機會施展才干,安心工作和生活。中國的大城市還應吸引國際上的有為青年,以包容開放的心胸讓多元的文化促進中國的發展。
再者,注重與環境相融。綠色的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方向。中國的城市建設應適應這一潮流,讓世人喜歡,也讓后人無憂。環顧周邊國家,其不斷倡導的“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甚至“低碳城市”,其實都貫穿了城市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都彰顯了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尊重,以及對代際公平的重視。這不僅僅是一種城市規劃的思路、一種城市發展的路徑,更是一種社會文明的標志。
最后,注重文化建設。各國民眾在一個城市感受最深的是這個城市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影響力和號召力,而并非大部分人所以為的物質空間。當我們居住的城市成為國際的旗幟,那么它必將成為我們永遠值得驕傲的家園?!ㄗ髡呤怯⑻亟鹚诡檰柟境鞘幸巹澘偙O。)
環球時報2009-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