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暉
【編者按】
勞動者多少歲退休,這是一項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論者提出可以靠提前退休來緩解就業壓力,但也有專家從確保養老金安全的角度主張延遲退休。
是著眼長期利益還是短期效果,是立于微觀立場還是選擇宏觀角度,得出的將是完全不同的結論。《第一財經日報》采訪了持有不同觀點的四位專家,以呈現有關退休年齡的政策辯論。
■甲方: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
鼓勵提前退休緩解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崗位需求不足,當前可以考慮提高國有企事業單位在職人員自然減員的速度,以吸納一部分大學生就業。從理論上講,我們應該用較高學歷的大學生來替換目前較低學歷的在職人員。
提前退休并不是強制性的,也不是對所有單位用人都適合。我認為應該以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為主,由國家制定激勵性政策,一方面提高養老待遇,激勵在職職工提前退休,另一方面鼓勵用人單位多招大學生。
我們最近的研究還發現,55歲以上勞動者的勞動參與率近5年來有明顯上升,這說明中國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相比偏低。這部分人退休之后繼續留在勞動力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也沖擊了就業。所以與加快自然減員相配套的是必須進一步提高養老金待遇。
當然提前退休也是有成本的。因為提前退休的職工沒有達到國家法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所以用人單位需要負擔這個時間差之內的生活費用。
通過提高自然減員的速度,通過激勵性政策,讓一部分勞動力退出市場,這也是民生開支。這種開支投資于人力資本,有助于提升用人單位的效率。所以政府也應該對此承擔一部分補償費用,其實這部分錢并不需要很多,但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社保和就業有時候是一對矛盾,從歐洲的經驗來看,社保經常阻礙就業。研究社保的人從預期壽命延長以及基金平衡的角度會主張延長退休年齡,這是有道理的,也符合國際趨勢。但從長期戰略選擇來看,還是應該就業優先,如果沒有就業,社保就成為無源之水。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展新——
提高退休年齡的條件不成熟
國外特別是歐洲,勞動力市場參與水平不太高、養老金嚴重失衡時,最有可能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改革。但中國有著不同的背景。目前中國并不是勞動力短缺,養老金還有調節的空間。
如果中國現在提高退休年齡,比如提高到65歲,那么60~65歲這一群體找工作就更難了。
在勞動力就業如此緊張的情況之下,老年人推遲退休對于青年就業也有影響。在非常市場化的行業,他們會和年輕人一起找工作,而在非市場化的行業,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電力、銀行等大型國有企業,提高退休年齡之后給新人騰出的位置就更少了。
我認為當前提高退休年齡的時機還沒有成熟。當前養老金的收支狀況還不是很糟糕,還可以把大量農民工和非正規就業者吸收到這個制度中來。而且更重要的,中國養老金并非獨立運行,各級財政都可以拿錢出來補充養老金。
當前法律對退休年齡規定最不合理之處是,男女退休年齡(指工人)相差了10歲。
男女不同齡退休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不公平的,男性退休晚貢獻多,由于預期壽命短,總體拿的也少。而女性由于退休早,每個月拿的也少,也是不公平的。
我認為,如果就業形勢好轉,可以分兩步走,把男女同齡退休先縮短解決了,然后再考慮延長退休年齡的問題。第一步對養老金也是有作用的,女性已占到了總人口的一半,提高她們的退休年齡也可以改善養老金的收支。
■乙方: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
提前退休帶動就業的效應不明顯
如果要緩解就業壓力,提前退休不是好辦法。以前我們也曾實行過提前退休,當時主要針對國企的富余人員,政府把提前退休作為減員增效的手段。但由于帶來很多問題,提前退休被叫停了。
當時雖然政策規定嚴格執行提前退休標準,但實際上很多單位口徑擴得太大,甚至有人35歲就退休了,他們其實并沒有退出勞動力市場,而且由于很多企業補償金沒有發放到位,這部分人生活沒有著落,政府還要對他們進行低保救助,所以提前退休不僅沒有起到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實際上增加了社會負擔。
雖然現在就業形勢嚴峻,但提前退休的效果可能并不明顯,因為它只是用一部分人替代了另一部分的崗位,而沒有創造新的崗位。而且勞動力并不是同質的,老年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不可以簡單替代。
用人單位出于勞動生產率的考慮可能普遍傾向于用年輕人,所以支持提前退休,而研究社保的人出于基金安全考慮,則會主張延遲退休年齡。我認為提前或是延遲的時間都不成熟,當前并沒有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維持現狀可能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
提高退休年齡可鞏固養老金制度
勞動力就業和退休年齡政策選擇,站在長期宏觀的角度和站在短期的微觀的角度來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要看政府是站在那個角度作選擇。
從制度長期的可持續性出發,必須調整贍養比。這是個“蹺蹺板”的游戲,一邊是年輕人,一邊是老人。如果不延長退休年齡的話,則或是加重在職者的負擔,或是減少退休者的收入,而這兩種結果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只能選擇提高退休年齡。
就業和退休年齡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關系,從來沒有理論和實踐證明,提前退休能夠促進就業,而且從長期來看,提前退休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大于擠入效應。
幾乎所有支持提高退休年齡的人都主張漸進的改革,即每年只提高一點,10年或是20年之后,達到提高到65歲的水平。由于每年只提高一點點,所以對于就業沖擊并不會很大。
我建議在社保保險法修改中加入退休年齡這一條,法律可以規定建議退休年齡會隨著人口壽命的增加作出調整。但還要規定調到65歲之后就不要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