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以致相應心肌發生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1]。臨床上表現為嚴重而持久的胸部悶痛,常并發心力衰竭、休克與心律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為重要,現就我科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齡42~84歲,平均(53.7±6.5)歲。 典型心絞痛61例,不典型心絞痛23例,無痛14例;梗塞部位:前壁37例,前間壁16例,廣泛前壁9例,下壁24例,正后壁3例,高間壁7例,復合壁(2個壁或2個以上)2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肌酶學檢查確診,溶栓均符合溶栓適應證。
2 結果
再通79例,再通率80.6%,死亡10例,死亡率9.8%;死亡原因:室顫6例,泵衰竭2例,心臟驟停2例。1 h以內溶栓42例,死亡1例;6 h以內溶栓29例,死亡3例;6~12 h內溶栓8例,死亡4例。
3 討論
3.1 一般治療 AMI患者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飲食差,腸蠕動緩慢,易發生便秘,常規給予口服緩瀉劑來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用通便藥物灌腸,防止大便過程中誘發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同時氧療可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緩解心絞痛,減少心律失常,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心臟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圍,因此,及時通暢有效吸氧是至關重要的,氧濃度2~4L/min,間斷或持續吸氧。
3.2 溶栓治療 溶栓治療是AMI常規治療方法,簡單有效,溶栓時間窗在1 h內比其它時間窗再通率高,病死率低,溶栓可發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溶栓治療后4 h內發生率最高,因此,溶栓治療時應持續心電監測,嚴密觀察各種心律失常及生命體征變化,備好各種搶救藥品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及搶救器械。臨床醫生認為溶栓越早越好,爭取在心肌細胞未出現壞死前使冠脈再通,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早期溶栓治療能有效的縮小梗塞范圍,改善左心室功能,顯著降低AMI患者的近期和遠期病死率,成為AMI治療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3.3 AMI患者并發心律失常常發生在24 h之內,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見,連續的心電監測可及時發現可能作為心室顫動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緩、房性心律失常等,此時要正確識別各種心律失常圖形,確保連續的心電監測質量,控制心律失常的發生[2]。心力衰竭時多發生在心肌梗死時的最初幾天,以左心力衰竭為主,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煩躁、紫紺、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等左心力衰竭癥狀。
3.4 對于AMI患者及時準確的診斷是提高療效的主要環節,許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以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腦卒中為首發癥狀來就診的,對老年患者必做18導聯心電圖及心肌酶譜,避免漏診或誤診而失去最佳救治時機。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委員會.急性心肌梗塞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3-714.
[2] 張長群.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9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