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炎輝 付秋玉 杜天敏 路會鴿
【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與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95例高血壓病患者(高血壓組)及6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采用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應用B超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并對測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高血壓病組C反應蛋白濃度、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 高血壓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關系密切,可能參與了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關鍵詞】 高血壓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C反應蛋白
高血壓是損傷動脈內皮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湍流增多和剪切應力增高易導致動脈內膜損傷,動脈壁損傷、修復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總伴隨有炎癥反應[1],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 rotein,CRP) 是炎癥時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質,是反映慢性炎癥的一項有用指標。同時,超聲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增厚是早期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性指標[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本院門診和住院的高血壓病患者95例,男50例,女45例,年齡42~80歲,平均(62±8.7)歲,高血壓病史0.5~45年,所有患者2周內未服用降壓藥物或未經治療,均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診斷標準。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濕性瓣膜病、高脂血癥,排除感染、外傷、腫瘤或免疫系統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者。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8~79歲,平均 (61 ±11)歲。兩組性別、年齡、血糖、血脂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PR測定 空腹12 h抽取靜脈血2 ml,靜置30 min,3 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上清液,-20 ℃保存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有限公司。
1.2.2 頸動脈IMT測定 所有受試者均經頸動脈超聲檢查,由專人操作。使用美國ACUSON128XP /10型彩色電腦聲像儀,探頭頻率7.0 MHz,患者取仰臥位,逐節段觀察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頸外動脈和頸動脈分叉部的橫軸實時二維圖像,觀察管壁內膜情況及有無斑塊形成。頸總、頸內動脈的IMT<1.0 mm,其內膜可以不光滑,但無明顯隆起斑塊形成者為頸動脈正常;發現斑塊和(或)頸總、頸內動脈IMT≥1.0 mm者為頸動脈粥樣硬化[4]。
1.2.3 檢測兩組患者的血壓及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并進行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血壓組IMT、hsCRP、BM I、SBP、DB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IMT與CRP的相關性 頸動脈IMT與CRP呈顯著正相關(r=0.345,P<0.01)。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概率明顯高于同年齡、同性別的血壓正常者,且病變較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血壓通過炎癥機制促進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炎癥可能是連接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橋梁[5]。
CRP是一種由肝臟產生的急性時相蛋白,主要由向白細胞介素6(IL-6)誘導肝臟合成,它在正常人體含量甚微,且半衰期較短,當機體處于感染外傷炎癥病變時,CRP急劇上升,是反映炎癥的非特異性的敏感指標。頸動脈IMT是大血管病變的可靠的定量指標,歐洲高血壓指南中將頸動脈IMT > 0.9 mm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靶器官損害的標志[6]。
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病變有動脈內膜增厚及纖維斑塊的形成,頸動脈IMT增厚是一種早期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傷性指標,IMT的改變早于斑塊的發生,超聲檢測頸動脈IMT是較好的無創傷、價廉的方法;由于頸總動脈位置淺表,易于暴露,且無其他臟器的遮擋和干擾,超聲檢查簡便、圖像清晰,可作為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組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頸動脈IMT、BMI、收縮壓及舒張壓高于正常對照組,頸動脈IMT與CRP呈顯著正相關,提示高血壓患者血液中CRP濃度增高與頸動脈損傷、粥樣硬化關系密切,因而在除外其他炎癥反應的情況下,血清CRP的水平可間接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綜上所述,高血壓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關系密切,可能參與了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Páramo JA,Orbe J,Beloqui O,et al.Association of age,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subjects free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d Clin (Barc),2008,131(10):361-366.
[2] 雍永宏,陸鳳翔,許迪,等.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對早發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預測價值.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6):598-600.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雜志,2005,13(增刊):2-41.
[4] 李國娟,文芳.2 糖尿病患者超敏CRP 水平與IMT關系初探.實用糖尿病雜志,2006,2(1):35-37.
[5] 李建軍.炎癥可能是聯接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橋梁.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05,5 (1):385-388.
[6] Hayaishi 2 Okano R,Yamasaki Y,Katakami N,et al.Elevated C2 reactive 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 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2,25 :1432-1438.
[8] 何明,張小梅,苑惠清.銀杏葉提取物對肺間質纖維化患者肺功能、血氣的影響.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5):47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