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忠
【關鍵詞】 TIA;TCD;腦心通膠囊;拜阿斯匹林、他汀類降脂藥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歷時短暫并經常反復發作的腦局部供血障礙導致供血區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的癥狀。多數不超過24 h即完全恢復,但因反復發作易形成梗死。臨床上常視其為“中風先兆”。如及時而有效地對其干預治療,將是預防腦梗死的關鍵。腦心通可通過益氣、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障礙及血液的“濃、粘、聚、凝”狀態,使外周阻力減少,血流動力學恢復平衡。通過觀察腦心通配合西藥治療及預防TIA對經顱多普勒(TCD)檢測結果的影響來探討其對TIA的干預作用。
1 臨床資料
120例均來自本院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住院患者。入組標準: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的診斷標準(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要點)。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0.5±8.1)歲;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0.8±9.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無顯著性(P>0.05)。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拜阿匹林、他汀類降脂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腦心通膠囊(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治療,兩組療程均為14 d,所有病例均在入院當日及治療第14天后作TCD檢查。
2.2 觀察指標 利用超聲原理可探測動態血流,并提供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血流動力學信息,對血管狹窄以及側支循環建立作出判斷。
2.3 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學術會議通過的中風先兆療效評定標準。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60例中,治愈42例占70%,顯效10例占16.67%,有效6例占10%,無效2例占3.33%,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60例中,治愈9例占15%,顯效20例占33.33%,有效6例占10%,無效25例占41.67%,總有效率為58.3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2 兩組患者TCD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減慢型動脈平均峰流速變化的比較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對于血流減慢型椎動脈及基底動脈的平均峰流速度有明顯調整作用,而對照組作用不明顯見表1。

4 討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某一區域腦組織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其功能發生短暫的障礙,本病的發病原因有多種,其中血管阻力及血管彈性的改變導致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引起腦血流速度減低為常見原因。運用TCD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流速度、血管彈性、周圍血管阻力各項指標,發現腦心通治療組可使血管擴張,降低血管阻力,糾正血管痙攣狀態,調整腦血流低灌注狀態,減少發作次數。有研究表明,腦心通膠囊主以黃芪益氣以助血運,輔以丹參、當歸、赤芍、川芎等行血通絡以逐瘀、散結,共奏益氣活血化瘀散結之功效。腦心通膠囊中黃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細胞中糖原和核酸的含量,具有擴張小動脈,降低外周阻力,并減少血小板的黏附率,從而使血壓得以改善。丹參、當歸能抑制血小板,可通過不同途徑使TXA的生成減少從而降低血粘度,解除紅細胞聚集及擴張血管,本研究通過治療組及對照組對本病患者TCD數值的影響,進一步驗證了腦心通干預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