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李穎紅 吳毓敏
【摘要】 目的 觀察細辛腦和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在治療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應用細辛腦和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對40例毛細支氣管炎嬰幼兒進行治療,并與40例常規綜合治療患兒作對照,觀察其臨床有效性。結果 應用細辛腦和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治療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顯效率為95%,而對照組顯效率為72.5%。結論 應用細辛腦注射液治療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療效確切。
【關鍵詞】 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細辛腦注射液;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此病僅見于2歲以內的小兒,多數是6個月左右的嬰兒,常發生在冬春季節。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見的病原體,此外還包括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腸道病毒等。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兒科住院的毛細支氣管炎病例共 80 例,其中 40例應用細辛腦和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毛細支氣管炎患兒80例,男 48 例、女32 例,年齡 50 d~18個月,均符合《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年5月第23卷第10期)的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喘憋、氣促、心率快、肺部有哮鳴音及小水泡音;無呼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除外先天性心臟病、結核感染及支氣管異物等疾病。將患兒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予抗感染,止咳及霧化吸入。合并心力衰竭給予強心治療。治療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細辛腦針0.8~1 mg/(kg·d)及甲基強的松龍針1~2 mg/(kg·d),療程4~6 d。對照組加予氨茶堿針2~3 mg/(kg·d)及地塞米松0.2~0.3 mg/(kg·d)。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2 d內咳嗽、氣喘明顯減輕,無喘憋發生,3 d內氣喘消失;5~7 d內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有效:3 d內咳嗽氣喘較前減輕,偶有喘憋發生。無效:3 d內癥狀、體征均無緩解。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有效率的比較采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2。

3 討論
毛細支氣管炎的特點是廣泛毛細支氣管炎癥和滲出,黏膜水腫,上皮細胞壞死,氣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導致毛細支氣管管腔狹窄,甚至堵塞,致喘憋及低氧血癥。有研究表明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血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特異性免疫球蛋白(RSV-IGE)含量升高,RSV-IGE作用于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使其脫顆粒而釋放出組胺等炎癥介質,血漿白三烯是最強的平滑肌收縮劑和氣道粘液分泌劑,并能增強血管通透性。亦有學者通過對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氣道反應性測定,推測毛細支氣管炎可能與哮喘有相同或相似的發病機制[2]。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
細辛腦為 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是中藥石菖蒲的主要有效成分,石菖蒲性辛溫,味苦,功能化痰開竅、鎮靜解痙。其作用機制為對抗組胺、乙酰膽堿,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有類似氨茶堿的作用,并能減輕支氣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腫,改善肺通氣,起到平喘的作用[3];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降低痰液黏滯,使氣管、支氣管恢復彈性,有效排除痰液,保護呼吸道黏膜;改善氣管纖毛運動能力,減少纖毛與黏液黏合,促進氣道分泌物排出[4];能提高大腦皮層電刺激閾,抑制電刺激突觸傳導及癇性電擴散,有鎮靜作用。
甲基強的松龍屬中效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及調節免疫等作用,其機制是減輕充血,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阻止炎癥介質發生反應,抑制吞噬細胞功能,穩定溶酶體膜,并能增強氣道對受體激動劑的敏感性,解除氣道痙攣,使支氣管舒張,提高通氣能力。同時甲基強的松龍達峰快,15 min即達血漿峰值濃度,起效迅速,1小時即可發揮療效;具最高受體親和力,支氣管肺泡內藥物濃度是等劑量強的松龍藥物濃度的5倍[5];鹽皮質激素作用弱;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的抑制時間短,短期使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無顯著影響。
兩藥通過不同的抗炎機制能抑制支氣管的炎癥反應,減輕毛細支氣管管壁的充血和水腫;同時甲基強的松龍有解除氣管痙攣的強大作用,再配合細辛腦的稀釋痰液和排痰功能,就能有效地清除氣管堵塞,改善通氣,達到平喘及升高血氧的目的。故我們在治療中體會,聯合使用細辛腦和甲基強的松龍可迅速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療程,安全性大,不良反應小。避免了傳統治療中使用氨茶堿和地塞米松引起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王亞亭.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0):84.
[2] 楊寶峰.藥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67.
[3] 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8-270.
[4] 楊帆,陸益,蒙子卿,等.細辛腦對氣管纖毛運動的影響.醫學導報,2002,21(7):435.
[5] 沈華浩.哮喘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