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半夏瀉心湯加白芍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 將60例慢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白芍治療,對照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療,進行療效對比觀察。結果 治療組痊愈24例,有效4例,無效2例。對照組痊愈2例,有效14例,無效14例。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半夏瀉心湯加白芍治療慢性 結腸炎可以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寒熱的解 柔肝止疼,痛瀉自愈。
【關鍵詞】 半夏瀉心湯;白芍;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疾病,常反復發作,不易治愈。我科自2006-2007年運用中藥古方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慢性結腸炎30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病例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21~68歲,平均46.1歲。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9~68歲,平均41.7歲,病程1.5~15年,平均6.5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1~65歲,平均39.7歲,病程1~13年,平均6.2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擬定,(1)臨床表現:有持續或反復發作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2)結腸鏡檢查:①黏膜有多發性淺潰瘍伴出血、水腫,病變多從直腸開始,且彌漫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膿性血性分泌物;③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3)黏膜活檢組織病理檢查:呈炎性變化,同時可見糜爛、潰瘍、陷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4)病理解剖可證實。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2.1.1 方藥組成 《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原方:半夏12 g,黃芩9 g,干姜9 g,人參9 g,黃連3 g,大棗10枚,炙甘草9 g,另加白芍9 g。
2.1.2 服用方法 上藥每劑用水500 ml煎取100 ml;1劑/d,分兩次溫服,20 d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
2.2 對照組 療程同治療組。用柳氮磺胺吡啶片2次/d,每次2 g。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擬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正常,停藥觀察6個月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呈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近期治愈24例,有效4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80%,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近期治愈2例,有效14例,無效14例,治愈率為6.7%,總有效率為53.3%。兩組近期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體會
西醫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之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免疫、遺傳因素有關。本病屬中醫學泄瀉、久痢、腸癖、臟毒、腸風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為臟腑虛寒、運化失調,濕熱中阻,氣滯血瘀所致寒熱錯雜,虛實互見之證。正如清代名醫張璐云曰:“下痢積年不瘥,必然正氣虛實,痢久滑脫不止,必有冷熱宿積,糾結于中?!惫时静≈委熞藴刂猩⒑?,清熱燥濕,理氣澀腸。本方半夏瀉心湯中的黃芩、黃連清熱解毒,干姜溫中散寒,半夏散結除痞,人參,大棗甘溫益氣,另加白芍活血化瘀止血,柔肝止痛,甘草補脾和中而調諸藥。全方共奏散結止痛,清熱解毒,溫中散寒,調理氣血,固澀止瀉之功效。改善組織血供,有利于增強組織營養,加速炎癥產物和水腫的消散,使用相得益彰。治療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經臨床觀察,治療組不僅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患者機體功能狀態有明顯的改善。故本法不失為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