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保
小兒秋季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臨床對本病的治法各異,方劑眾多。筆者參照歷代治瀉經驗,集健脾、分利、芳化、清熱、消積、導滯、澀腸于一方,自擬腸安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經初步應用,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系本院2007年8~11月腸道門診患者。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嬰幼兒腹瀉防治方案,除外痢疾、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者。隨機選擇3歲以下患兒30例。其中1~3歲者19例,<1歲者11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1~50 d,平均6 d,大便次數<5次/d 15例,5~10次/d 10例,>10次/d 5例;輕至中度脫水11例;發熱5例,(體溫38~39℃);并發上呼吸道感染2例;蕁麻疹1例。本組病例按中醫辯證分為傷食型4例,外感型13例(偏熱6例,偏寒7例),虛寒型13例。本組個別患者接受腸安散治療前,曾在院外使用過抗生素或黃胺類藥物未見效。
2 治療方法
腸安散由炒蒼術150 g、炒扁豆150 g、肉豆蔻50 g、茯苓150 g、薏苡仁150 g、澤瀉60 g、車前子150 g、山楂90 g、雞內金100 g、木香100 g、藿香100 g、厚樸50 g、黃芩100 g、銀花150 g、葛根100 g、赤石脂150 g組成。上述藥物烘干,共研成
極細粉末備用。全部病例均單純服用腸安散治療。用量:<1歲2.5 g/次,>1歲5 g/次,2次/d,口服。連服2 d后觀察療效。
3 結果
30例中治愈25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為100%。其中傷食型4例,治愈3例,好轉1例;外感型13例,治愈10例,好轉3例;虛寒型13例,治愈12例,好轉1例。外感型與虛寒型之間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傷食型 例數過少,未作統計學處理。
4 討論
腸安散中茯苓、苡仁、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濕,藿香、蒼術芳香化濕,扁豆、蒼術、茯苓健脾燥濕為主藥。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車前子有降低腸腔內滲透壓和保護腸黏膜及吸附解毒的作用,茯苓、蒼術能增強淀粉酶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另外,黃芩、銀花對多種細菌和病毒的抑制作用,赤石脂的吸附炎性滲出物的作用,山楂、麥芽、雞內金的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作用,其綜合效應達到了抗菌、抗病毒、助消化、止瀉的目的。關于收澀藥的使用問題,歷來被認為不宜早用。經本組病例初步觀察,未發現不良反應。筆者體會,對于嬰幼兒秋季腹瀉,特別是水瀉,早期適當配伍使用收澀藥,于病無妨,并可起到縮短療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