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仁 林桂花 郭慶煥
【關鍵詞】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帕金森氏病
神經節苷酯(Gangliosides)是一類含有唾液酸的糖神經鞘脂,是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在神經系統中含量尤其豐富。正由于神經節苷酯是人體本身就有的物質,所以正常人體對于純化的神經節苷酯耐受性良好。神經節苷酯除了作為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外,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促進神經發生分化、促進突觸和軸突生成、促進神經損傷后修復再生等。因此外源性神經節苷酯,尤其是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GM1),是一種“神經病變修復藥物”,可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所以神經節苷酯可以用于治療多種病因引起的神經病變,包括帕金森氏病(PD)。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78歲,退休干部,2006年以“冠心病”住院治療。入院行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感雙下肢活動障礙加重,行走更加困難。追問病史,患者自述住院前2年余已出現雙上肢不自主抖動以左側為著、翻身困難、活動緩慢。查體:表情淡漠,聲音沙啞,咽反射遲鈍。雙上肢靜止性震顫,左側明顯。四肢肌張力齒輪樣增高,肌力IV級。雙側巴氏征陰性。請本院多位神經內科專家會診一致診斷為PD。患者經多方查閱國外資料,發現美國相關報道稱“美多巴等藥物治療PD功過參半”,故拒絕該類藥物治療。期間主要給予改善血液循環等對癥處理。2008年2月開始給予GM1(長春翔通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執行標準為YBH21022006,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66833)靜脈滴注,1個月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前兩療程均為80 mg,1次/d,后兩療程為100 mg,1次/d。UPDRS評分(I+II+III)由治療前67分降至治療后的24分(詳見表格)。其中第3、4、7、10、12、14、15、17、18、20、21、26、27、29、31條改善均在2分或以上;第24條治療前后均為1分,改善不明顯。整個治療過程未見不良反應。

2 討論
PD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臨床癥狀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姿勢障礙。有關PD的病因尚不明了。目前最流行的有:加速老化、遺傳及個體的易感性、環境毒物、感染、氧化應激及自由基形成等等。有學者指出,亦可能是多于一種病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簡略分述如下:①加速老化:某些人口的研究支持PD發病原因中老化的作用,例如PD與老化的特殊關系,老化過程和PD中谷胱甘肽過氧化酶及過氧化氫酶減低;隨年齡增長單胺氧化酶增加、鐵、銅、鈣聚集、黑色素聚集;②遺傳因素及個體的易感性:其中單胺氧化酶B(MAO-B)是與PD可能相關的酶,因為它涉及到多巴胺的分解代謝,由此途徑可產生氧化自由基,這種變化使神經元陷于損傷的危險;③氧化應激及自由基形成:在多巴胺代謝的過程中,氧化反應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通過單胺氧化酶B和A,而且通過自動氧化產生自由基,后者可以和細胞的脂膜相互作用,引起脂肪的過氧化。有學者發現,PD患者黑質自由基增加,脂肪的過氧化可引起細胞膜的破壞和導致細胞死亡。由上可見,衰老、氧化應激和自由基過度生成是導致PD的非常重要因素。GM1可通過以下機制治療PD:①減輕或逆轉衰老所引起的諸如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能量代謝異常和自由基生成增多,造成細胞損傷和凋亡;線粒體mtDNA突變,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并通過影響能量代謝和自由基代謝進一步引起細胞損傷和凋亡等病理生理改變;②抗氧化作用:a、外源性神經節苷酯進入神經細胞膜,促使膜蛋白磷酸化,與鈣離子結合防止其內流,從而保護膜穩定性,減少自由基生成;b、神經節苷酯可直接嵌入受損神經元細胞膜中填補膜缺損,還可以通過其信息傳遞作用促使受損神經元增強自身修復能力,從而打斷自由基-細胞膜過氧化脂質-自由基這一惡性循環,因而也就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此外神經節苷酯還通過促進神經發生分化、促進突觸和軸突生成等發揮作用。
簡而言之,正是因為神經節苷酯可通過減輕或逆轉衰老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抗氧化、促進神經修復等多種機制改善PD患者癥狀及預后,且正常人體對于純化的神經節苷酯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少,所以神經節苷酯正在成為臨床醫生治療PD的有力武器。
參 考 文 獻
[1] 孫相如.臨床神經病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82-388.
[2] 匡永鋒,曾慧芳,等.單唾液酸神經節苷酯治療帕金森大鼠的實驗研究.中國基層醫藥,2007,14(2):292-294.
[3] 邵震宇,劉憶林,等.單唾液酸四己酸神經節苷酯治療帕金森病1例.醫藥導報,2004,23(9):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