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梅 姜 泳 宋全紅
【摘要】 目的 總結142例骨折小夾板固定患者的家庭護理體會。方法 回顧骨科門診2005-2008年收治的142例骨折小夾板固定患者,對其家庭護理的體會進行總結。結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較好的康復。結論 加強骨折小夾板固定患者的家庭護理可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關鍵詞】 四肢骨折;固定;家庭護理
部分四肢骨折不需要住院治療,在門診骨科經整復及小夾板固定后可獲得滿意療效,這樣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節約很大的人力資源,本文將四肢骨折小夾板固定的家庭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5-2008年骨科門診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42例,年齡10~72歲,平均47.2歲,其中上肢骨折76例,下肢骨折66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上肢骨折76例,下肢骨折66例均通過整復后小夾板固定,并給予中藥塌漬外敷消腫止痛膏1~2周后改接骨膏外敷治療。
2 護理
2.1 護理指導與干預 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小夾板固定后應注意事項并給予患者及家屬積極、主動、正確的家庭指導。
2.2 心理護理 作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以消除思想顧慮和緊張情緒,使其能夠主動配合治療。護士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講解小夾板固定的有關知識、效果及可能發生的問題,使其對疾病有所認識,取得患者的配合,對小夾板固定后康復和功能恢復極其重要,因而應予以重視。
2.3 注意患肢血運 一旦血運障礙,將會導致組織缺血壞死,肢體殘廢,因此要密切觀察以下情況:①局部腫脹、疼痛是否加劇;②動脈搏動是否減弱或消失;③手足麻木程度、皮膚反應是否遲鈍;④患肢活動是否明顯受限;⑤患肢皮膚顏色、溫度變化。如出現上述情況的異常改變,說明肢體有嚴重的血運障礙,應立即調整小夾板的松緊度,必要時將患者送到醫院檢查處理。
2.4 小夾板松緊度的調整 骨折后3~5 d肢體腫脹,小夾板相對過緊,待腫脹消退后,夾板又會變松[1],所以應每日密切觀察,調整小夾板的松緊度,使其達到有效的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
2.5 防止骨折再移位 骨折固定后短期內不可能愈合,一旦受到外力的碰撞、沖突,有可能使骨折再度移位,應加強對患肢的保護,保證患肢局部固定不動,骨折固定后的前2周內,每3~5 d X線復查一次及時發現移位[2],一旦移位,立即到醫院處理。
2.6 減輕肢體腫脹 骨折后3~5 d為肢體腫脹高峰期[3],指導患者通過調整體位,抬高患肢,加強受傷部位遠端肢體活動以及口服活血化瘀藥物等方法減輕腫脹。
2.7 家庭訪視康復訓練 定期進行家訪巡視,給患者及其家屬講授必要的康復知識、并發癥的防止方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對于康復欲望低下者適當強迫功能鍛煉,訓練先由被動逐漸向主動,同時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功能鍛煉要由輕到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逐步適應,將達到預期效果。
3 結果
上肢骨折76例中有46例3周后取消夾板開始功能鍛煉,恢復良好;30例 4周后取消夾板,進行功能鍛煉,恢復良好。下肢骨折66例中有30例4周后取消夾板,開始功能鍛煉,恢復較好;36例 5周后取消夾板開始功能鍛煉,恢復良好。
4 體會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服務的范圍在不斷擴展。我院的護理工作已開始走出醫院,走向社會,走向家庭,為民提供多方面的護理服務,解除病痛。護理人員對于在門診治療的骨折患者,要有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幫助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合理安排生活,在保證治療的前提下注意勞逸結合,使患者睡眠充足,按時作息并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以逐步增強體質。及時合理的功能鍛煉能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擺脫病態心理,促進全身及患肢血液循環,改善骨折部位營養代謝,有效預防各種并發癥,加快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恢復。加強心理護理,交代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談,讓患者聽音樂、看電視、讀書閱報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提高自身的痛閾值,減輕痛苦。護理人員應高度的責任心、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的醫學護理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主動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衛生宣教、技術指導,傳授相關護理知識,做好骨折患者的家庭護理,擔負起保護生命、減輕痛苦、促進健康的職責和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周玉英,宋世儒,杜克.小夾板固定術與護理.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47.
[2] 沈馮君.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醫古藉出版社,2003:63.
[3] 榮國威,王承武.骨折.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