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珍 丁秀紅
【摘要】 本文收集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間在本院分娩的早產病例231例,其中自然早產136例、占58.87%,有指征早產95例、占41.12%。分析早產的原因,早產兒窒息,圍產兒發病情況及死亡情況。結果:胎膜早破、原因不明、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居前四位。新生兒窒息率為25.51%。有指征早產新生兒窒息率明顯高于自然早產(P<0.01) 圍產兒死亡率243.0‰。有指征早產圍產兒死亡率明顯高于自然早產。孕周<32周、體質量<1500 g,圍產兒死亡率>500‰。
【關鍵詞】 早產;圍產;死亡
,早產一直是圍產醫學的重要課題,是新生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盡管有關早產的原因、機制、預防及治療有很大發展,但早產仍占分娩總數的5%~15%,試圖降低早產兒出生率以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意義不大,故分析早產兒的近期結局,探討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其他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5年12月間住院分娩早產病例231例,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教科書第6版。現將早產分為自然早產和有指征早產,前者指早產自然臨產或胎膜早破,后者指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分析早產原因。兩種早產的不同孕周、不同體質量早產兒的窒息率、圍產兒死亡率。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231例早產中母親年齡最大43歲,最小19歲,平均28歲。>35歲有18人,占7.79%;人工流產史45例,占19.48%;前置胎盤中有人工流產史9例占33.3%,同期分娩總數4770例,早產率4.84%,其中自然早產有136例(58.87%)有指征早產95例(41.13%),對胎膜早破常規給予預防感染,促胎盤成熟,視宮縮給予硫酸鎂或硫酸舒喘靈片。
2.2 早產原因
2.2.1 自然早產包括胎膜早破84例(36%)、原因不明52例(22.51%)。
2.2.2 有指征早產包括前置胎盤27例(11.69%)、妊娠高血壓病22例(9.52%)、多胎妊娠(其中1例為3胎)19例(8.23%)、胎位異常15例(6.49%)、胎盤早剝5例(2.6%)、剖宮產史3例(1.29%)、羊水過多2例(0.87%)、腎病綜合征1例(0.43%)、心臟病1例(0.43%)。
2.3 早產新生兒窒息率 244例活產早產兒中,新生兒窒息54例,窒息率為22.13%,其中自然早產兒窒息率為13.13%,有指征早產兒窒息率33.6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孕周、不同體質量早產兒窒息率有所不同。
2.4 圍產兒死亡率 231例早產兒中,死亡7例,新生兒死亡54例,圍產兒死亡率243‰,死亡原因居前四位的,肺透明膜病變14例,重度窒息11例、畸形9例、肺出血8例。自然早產圍產兒死亡率為171.6‰,有指征早產圍產兒死亡率324.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孕周、不同體質量圍產兒死亡率有所不同。
2.5 早產兒發病情況 除去新生兒死亡、死產外,共190例新生兒、其中發病例數62例,發病率為32.63%,占前三位依次為:新生兒硬腫病24例(38.70%),高膽紅素血癥13例(20.97%),新生兒肺炎13例(20.97%)。
3 討論
3.1 早產的主要原因與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壓病及前置胎盤有關,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主要與生殖道上行性感染有關,故應在孕前期、孕期進行生殖道感染篩查和及時治療,降低早產發生率。預防胎膜早破感染是保胎成功的關鍵。前置胎盤與人工流產史有關,故減少人工流產史可預防前置胎盤的發生。對妊娠期高血壓病要早期診斷和治療。
3.2 決定分娩時機 從本文分析孕周>32周新生兒接活率高,而孕周<32周、體質量<1500 g的新生兒窒息率、死亡率接近或超過50%,故保胎治療最好能達到孕34周以上,至少也應達到32周以上,體質量>1500 g尤其是有指征早產。從新生兒死亡,畸形居第三位,說明定期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建議20周以后行常規B超檢查,如發現畸形立即終止妊娠,由此降低畸形導致的早產及圍產兒死亡。
3.3 降低早產兒的病死率。早產有許多原因,如母親個體差異、多胎妊娠等相對不變,故妊娠期預防早產的干預范圍有限,即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應著重于降低早產兒死亡率和病死率。首先應盡量減少分娩過程所致的病死率。因早產產程進展快,應做好分娩的全部準備。對孕周<34周的早產可考慮剖宮產[1],由于孕周<32周、體質量<1500 g的早產兒窒息率、死亡率接近或大于50%,故改善這組早產兒的病死率,將降低圍產兒死亡率。除積極產前治療、延長孕周、降低早產兒出生率外,還應促胎肺成熟,提高生存力,另外還應取得家屬配合。總之,早產兒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時取得新生兒科技大力支持,方能使圍產兒死亡率降至最低程度。
參 考 文 獻
[1] 張雪玉摘,產前用類固醇及分娩方式與早產兒腦室出血的關系,《國外醫學婦幼保健手冊》,199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