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
中藥與其他藥物一樣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不良反應,但其不良反應問題十分復雜,目前尚無有效的監測方法和評價不良反應和藥物之間因果關系的標準。筆者僅對綜合性醫院中藥藥物使用后所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及監測方法作如下探討。
1 中藥不良反應監測方法
1.1 直接分散法(門診監測法)以表格式為主,制訂藥物不良反應登記表直接發給患者。內容有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診斷、藥物不良反應史(既往史和現在史);用藥情況包括藥品批號、生產廠家、規格、用法、用量、出現何種反應、臨床處理情況、經辦人等。
具體操作方法:患者來醫院掛號就診時,將此表格和掛號病歷單一并發給患者或陪同者,就診時醫生詢問病情或進行相關檢查后逐項填寫表格,并根據具體情況審慎用藥,既能達到用藥治病的目的,又可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確保用藥安全有效。此方法的缺點是不良反應由患者自訴,表格也有患者自行保管。因此表格不易集中、易散失。結果處理困難、因果關系很難評價。
1.2 間接集中法(病區監測法)以病區為單位不發表格給患者,對新藥和基本藥物進行不良反應監測。其主要內容是因果關系判斷。中藥過敏反應一般變化較快,首先皮膚出現蕁麻疹、皰疹,很快涉及全身并出現胸悶氣短、發熱、畏寒、咳喘、惡心、不安、水腫等現象,嚴重者可造成心、肺、肝、腎等器官的損傷,并可發行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具體操作方法:當患者服用某種藥物而產生不良反應時,首先停止使用該藥,采取相應措施,迅速糾正并改用其他藥物治療,特癥狀完全消失或好轉時,再使用高度懷疑不良反應的藥物,如服用后不良反應同前,那么就確認是該藥所致。總之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及臨床表現,按系統分別類型,特別是有因藥物不良反應而入院的。
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的分析:包括年齡、性別、用藥種類、或因多種藥物同時服用后所產生的相互作用、住院天數、疾病的輕重、不良反應的病史等。此方法的特點是能夠使監測方法標準化、完整化、依從性強、能夠全面掌握患者對所用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第一手資料,并可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再次發生。
2 堅持合理用藥
2.1 嚴格控制用量在安全限度之內,因藥物不良反應均與使用超量有一定的關系,同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體質的強弱合理用藥。
2.2 有毒副作用的中藥應按法炮制,消除或減緩其毒性或不良反應。
2.3 建立血藥濃度監測室、不良反應資料室,編寫合理用藥通訊,加速培訓專業人員和配備必要的監測儀器。
2.4 采取措施使醫生、護士、臨床藥學人員明確任務、各項負責,以便形成共識。此項應列為創建等級醫院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