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英偉
二胡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極富表現力和民族特色,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二胡音色是二胡演奏的重要方面,演奏者如何把握好二胡的音色關系到二胡演奏中的音樂藝術表現問題,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影響二胡音色的主要因素,從而讓二胡演奏者能掌握并調整好二胡音色,更好地表現樂曲的內涵。
1.運弓與弓速的配合對二胡音色的影響
二胡不同音色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所以二胡音色取決于左、右手的各種演奏技巧及其默契的配合。發音的主要因素是弓子對弦的壓力,運弓的速度也是需要演奏者認真訓練和掌握的。如果只有弓子的壓力,而沒有弓速的配合,弓毛就會阻礙琴弦的正常振動使音色發澀,出現雜音。因此,壓力和弓速是相互配合的,二者缺一不可。壓力與弓速的配合規律是:壓力大弓速相對要快,壓力小弓速則相對要慢,不同的壓力與不同弓速之間的配合會產生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在實際演奏中,因樂曲的各種變化,壓力和弓速也隨之發生變化,產生多種不同音色的效果。如《光明行》的第一段中豪邁、號角式的音調,用適中的壓力和較快的弓速相配合,可以使得發音飽滿有力,《懷鄉曲》的深情思念的慢板,用較大壓力的運弓與緩慢的弓速相配合,聲音顯得濃郁、內在。
2.不同力度的按指與揉弦對二胡音色的影響
二胡的發音有剛柔、虛實、濃淡、亮暗、厚薄等之分,為了獲得這些不同音色還需要掌握不同力度的按指與揉弦。二胡演奏中不同力度的按指和觸弦面積的大小, 揉弦時的速度快慢和幅度大小都對音質、音色有直接的影響。以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中的幾個片斷為例,在演奏第二樂章《思漢懷鄉》第一段緩慢的主題旋律時,應采用力度較大的按指和速度較慢、幅度較小的揉弦,使音色濃暗,色調深沉、莊重;在演奏第三樂章《執節榮歸》第三段舒展、開闊的歌唱性旋律時, 應采用力度較小的按指和速度較快、幅度適中的揉弦, 使音色明亮,色調流暢而熱情;在演奏第一樂章《風雪弧忠》第二段中“ 蘇武牧羊” 的主題旋律時,采用力度更大的按指和速度較快、幅度較大的揉弦,可以使音色飽滿、結實,色調挺拔、激昂;在演奏第二樂章第二段“ 翹首遙望” 的旋律音調時,采用力度較小的按指和速度適中、幅度較小的揉弦,可以使音色恬淡, 色調深情、內含。就按指觸弦面積來說,一般而言, 按指觸弦面積小,發音偏于單薄,但較為清晰,按指觸弦面積大, 發音則相對厚實些。在演奏阿炳二胡曲時,應有意識地盡量加大按指觸弦的面積,一般很少用指尖觸弦,往往以手指肚的平面去按弦或采用保留指的方法去控制弦振,以減少其雜音的產生和獲得渾厚濃郁的音色。此外,在演奏時有時采用手指肚的平面按弦并附加一定的壓力來表現其蒼勁的風格特點。如《聽松》第一段中的三個小二度顫音,即是采用這種方法。
3.地域風格性對二胡音色的影響
一種音色體驗和其音樂的風格性有著深遠的聯系,我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例如新疆各民族音樂旋律明快,并富有鮮明的節奏動感;甘、寧、青等地的“花兒”,則曲調悠揚、純樸、具有即興歌唱的特點;江南水鄉的音調委婉、秀麗,具有加花變奏的特點。因此,演奏者對不同民族地域的音色風格的把握將對音樂演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只有熟悉各民族音調旋律的特點,才能夠更好的運用二胡音色來表現其地域音樂風格。
4.樂器本身材質、形狀、構造等對二胡音色的影響
二胡產生不同音色的原因除采用不同的演奏動作外, 演奏者還應根據發音體的質料、形狀、構造等方面的因素去研究樂器本身。掌握琴簡、蟒皮、碼子、琴弦等對發音與音色的影響,從而學會控制二胡音色的能力。綜上所述, 一個演奏者要想在藝術上達到引人入勝的境界,必須在調整好二胡音色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演奏技巧發出不同含義、不同表情、不同內容、不同色彩的聲音。二胡的音色變化不僅關系到表現手段是否豐富,而且還關系到二胡藝術能否向更高更深的境界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