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春 梁昭華
一、 空間的概念
“空間”這個詞匯,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廣義地講是指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上的空域,即“天空”,以及大氣層之外脫離地球甚至太陽引力場影響的“宇宙空間”。狹義地看,可以指自然物或者人造物內外的空域所在,也可以指一個物體之中或者多個物體之間的空隙和間隔。空間作為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空間是被物體占有或者充實著,也可以是不被任何物體充實而空置著的。換言之,沒一個具體的物體總是占著一部分空間區域,而其余的空間區域對它來說是空的。
二、空間的解構與重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必須打散,才能構成。因為它不是天然產物,沒有一種現成的東西可以給它利用。各種物質經過打散后,它的性質和形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何將這些零碎的東西構成一座理想的建筑,如何將物質功能轉化到精神功能?這就要求設計者把美學、心理學、藝術的形式法則等方面與打散構成結合起來。
對建筑師和室內設計師而言,為了各種各樣的功能而對空間進行組織是很關鍵的。當設計師面對要創造和界定一個圍起來的空間這樣的任務時,空間組織的概念有助于對已有的空間結構作出系統分析。
空間可分為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兩種形式。物理空間又稱為實空間,它依靠物質形態的長度、寬度、深度來表達,并與物質形態一樣客觀存在。心理空間又稱為虛空間,是指沒有明確邊界卻可以感受到的空間,它是由形態限定所致,其實質是實體向周圍的擴張,這種空間的擴張感主要來自于實體內力的運動,這種內力的運動并不是到形體表面就停止了,內里的運動變化會向形體表面散發,形成空間的張力,這種張力是無形的,是人知覺的反映,從而形成了視覺的延伸空間、想像空間等心理空間。對空間的理解,為解構與重構在環境空間中的運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一方面,我們可以針對目前很多老建筑由于時間的延續而變得不合時宜的情況,運用解構手法對老建筑的結構或功能進行更新,重構新的建筑空間,即對實體空間進行解構與重構。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結合材質、光等營造新的空間氛圍,即對心理空間進行解構與重構。
1.實體空間的解構與重構在對空間的解構中,首先要盡量保留建筑的結構,對結構進行裝飾和加工,而不是覆蓋;其次,受“解構主義”的影響,針對某些建筑結構簡單但空間開敞的空間形式,應該做一些有建筑體塊的造型,增強空間的體積感和量感;最后,在運用結構或“解構”進行建筑設計時,應結合室內裝飾設計統一考慮,形成兩者的一體化,而不是分體。對實體空間的解構與重構表現在對空間劃分的處理上,一般表現為下面三種情況:(1)垂直分層即根據功能需求采用內部垂直分層的處理手法,將高大的建筑空間劃分為高度適合使用要求的若干層空間,從而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增加層次感。這種改造手法適用于原有內部空間較高(6米以上),結構堅固,支撐結構為巨型鋼架、拱、等允許改變其內部空間形象的建筑。改造設計應在滿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注重原建筑結構與新增結構構件之間的相互協調問題,同時保證新增結構構件應該不對原建筑的基礎和上部受力構件造成損害。這一方法在對大型已經廢棄的廠房等建筑空間進行功能改造時,是一種很有效的劃分空間的方式。(2)水平分隔在原有主體結構不做改動的前提下增加分隔墻體,使開敞的空間轉化為多個小型空間。在對空間的重構中完成環境空間功能的改變。如將空間開敞多層框架結構的倉庫或廠房更新為住宅等。(3)內環境重構內環境重構指的是改進、更新原有建筑內部環境使之符合現在的要求。如對倉庫改造工程中,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前提下,通過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術構造措施,創新性地解決建筑的簡陋現狀和營造現代化的辦公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
以上三種情況通過對空間的劃分,完成了功能上的重構。
“解構”可以說是裝修設計界的一個能將文化、藝術以及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新概念。這種具有解構主義特征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國內正被逐漸接受,并嘗試著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一些廠房的改造就呈現出明顯的解構風格。如北京的LOFT798工廠是近年來諸多國內的前衛畫家的聚集地,也是許多前衛思想的策源地。LOFT的原意是建筑中的閣樓,現在被借指將工廠廠房改造而成的藝術家的工作室。在改造的過程中保留原來廠房的結構和外觀,而在其內部的大空間中進行重新布局,解構、重置空間,使得原本單調統一的空間成為既是工作場所,也是生活空間的所在。由于傳統西方工業社會、工業文明的逐漸衰落,后工業文明的興起和對節約能源的共識,使得建筑師開始提倡對舊建筑的改造與利用,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并能繼續使用的建筑,通過空間的劃分,結合解構表現手法的運用,呈現出一種獨特的“LOFT”風格。
2.心理空間的解構與重構心理空間是一種沒有明顯邊界,卻能感受到的空間。如何通過物質形式表現我們的心理空間,形成對空間新的認知,也是環境藝術設計創新的關鍵。材料作為重要的物質載體,在重構空間中起著重要作用。有時,環境空間中材料的表達通過視覺的引導影響著人們對空間的感知。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代的空間設計,不再停留在用材料包裹建筑結構的行為上,而變成了充滿個性的材質和形體自由地在空間中舞動。在新的科技手段下,材料的潛力被無限地激發。作為結構表層的石材、金屬、木材、玻璃等傳統建筑材料,通過對它們自身形狀的扭曲、體量的分解使材料自身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元素,在空間中通過想像力加以運用。墻體、柱子、地面、頂棚等不連續的建筑構件由于表層材料的重構在視覺上產生延伸性,使空間流動起來,重構我們的心理空間。又如我們可以通過透明材料,利用視線的穿透性去引導視覺走向,從而形成對空間的心理感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以把光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材質。通過光的作用往往能改變我們對空間的認知。在解構風格的環境空間設計中,光已經從僅僅照明的功能性作用解放出來,成為現代空間藝術表現不可缺少的材料。如,解構主義大師蓋里設計的美國西雅圖實驗音樂廳,在整個設計中,設計師對色彩表現出非同尋常的駕馭能力,在色相上選用了明度較高的橙色和鈷藍色,光在環境的渲染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空間色彩的層次更加豐富。同時結合解構風格的家具設計,如同一部令人震撼的交響樂,空間氣氛營造的浪漫而高雅。
(作者單位:梁昭華,西安工程大學;徐華春,湖南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