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娟
[摘要]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思潮興起的時代。在20世紀70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更多地還是先行者的一種超前性理念。上世紀90年代,針對經濟活動的三個重要層次形成了物質閉環型經濟的三種關鍵性思路,使循環經濟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有了實質性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人均資源占有不足、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緊迫性、長期性的戰略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保證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循環經濟 發展 對策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人均資源占有不足、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緊迫性、長期性的戰略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保證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循環經濟概述
何為循環經濟(recycle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二、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到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經濟依然需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很顯然我國現有的資源和能源供給幾乎不可能繼續滿足傳統“三高”模式下的未來1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努力做到少投入、多產出、少污染或無污染,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逐步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為了奠定自己的工業基礎,我國十分重視資源節約工作,確立了“節約優先”的戰略方針。計劃經濟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僅要憑證供應,用量也幾乎被壓縮到極限。另一方面,國家也提倡廢品回收利用,各種廢金屬、廢橡膠、廢電池、廢牙膏皮、廢書本等幾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企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以及節約一切資源的法規、政策、標準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節約降耗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開發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資源利用效率有了較大提高。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每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萬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值為1985年的14.6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總值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中國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們在循環經濟方面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探索,已有一定基礎,但僅僅是開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體制。發展循環經濟在推動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方面的一個重要基礎,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廢舊物資回收處理費用機制等,這些都屬于市場失靈的領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激勵。
2.缺乏總體規劃和宏觀指導。目前,我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國家還沒有制定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對循環經濟發展指導和引導不夠。由于資源利用的統計核算體系不健全,制定綜合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生產率指標等存在很大困難。
3.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從總體上看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關立法質量有待提高。我國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規定比較原則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相關法律之間存在著不夠協調、有關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缺乏必要的強制性標準等技術法規。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缺乏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機制,往往過多照顧部門的意見而沒有采納人民群眾和專家的合理建議,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實施的后效評估機制。
四、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趨勢與對策
1.借鑒國外成功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即采用企業與企業間的循環。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鏈或生態產業園區,把不同的產業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一家企業的廢熱、廢水、廢物成為另一家企業生產第一種產品的原料或動力,其剩余物將是第二種產品的原料。2.要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鑒于我國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環境意識比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忽視環境保護,甚至對污染企業提供保護的現狀,應大力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改革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防范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創造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新的環境保護機制,提高管理的權威性和環境管理的效率。3.在政策層面上,要建立消費拉動、政府采購、政策激勵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體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二要在政府采購中,確定購買循環經濟產品的法定比例,推動政府綠色采購;三要通過政策調整,使得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
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機構要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開展節約型城市和無浪費企業創建活動,創建“綠色飯店”,減少一次性產品消費;開展公共場所的資源節約活動,如學生食堂、飯店的節糧,各類教材的重復使用等;開展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試點示范;編制個人節約消費的行為導則和公共場所資源節約公約,推進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節約,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建立節約型的社會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