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要]本文通過對西方經濟學與財務學在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幾個方面的分析比較,明確兩個學科的內涵,理清二者的關系,了解西方經濟學在財務學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的理論指導作用。
[關鍵詞]財務學 西方經濟學
現代意義的西方經濟學,特指20世紀30年代以來流行于西方國家并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政策理論依據的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西方經濟學內容豐富,結構繁雜。
一、研究范圍和內容的比較
對于“西方經濟學”的定義,迄今為止,西方經濟學界并沒有一個被所有經濟學家一致認可的定義。但綜觀各定義不難發現,說法雖不盡相同,卻都不乏三方面的內容:1.無限的欲望;2.稀缺性;3.選擇。于是形成一種較能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各種稀缺資源在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配置的科學。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被分為以單個經濟主體作為考察出發點,研究單個消費者、單個廠商、單個生產要素所有的經濟行為,并通過單個經濟主體行為的疊加,研究單個行業、單個市場,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狀況變化的微觀經濟學和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獨立的考察出發點,研究社會就業量,物價水平、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周期波動等全局性問題的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可見,“經濟學”主要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范圍廣泛,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社會屬性。
二、研究方法的比較
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微觀分析、宏觀分析與結構分析
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顧名思義,是對西方經濟學兩個組成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分析研究。微觀分析又稱個量分析,宏觀分析又稱總量分析。總量由個量組成,因而,微觀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礎。至于結構分析,又稱部門分析或總量分解,是把國民經濟學總量解為具有不同特點的部門加以分析的方法。這些部門相對于單位經濟主體而言是總量,相對于整個國民經濟又不是總量。因而將這種分析方法排斥在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之外。
2.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這是依照分析活動時是否考慮時間因素來劃分的。靜態分析不考慮時間因素,只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分析均衡達到和變動的條件,因而是一種狀態分析;動態分析引入時間因素,分析均衡達到和變動過程,是一種過程分析。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又將動態分析分成穩態分析和不穩態分析。穩態分析承認經濟變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同時假定變動的比率或幅度為常數。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間只存在量的差異。非穩態分析則認為,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間存在質的差異。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過去和未來是不相同的。過去發生的事情是確定的,未來卻具有不確定性。為了對不確定的未來進行研究,就需要動態分析中采用一些專門用來分析不確定性的概念。例如,廠商之所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存貨,就是為了避免因不可預見的變化而措手不及。
3.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是經濟學最有用的分析方法。實證分析首先給出與經濟行為有關的假定,但它并不對這些假定是否正確進行探討,而是在此基礎上預測經濟行為的后果。它所研究的是“會是什么”的問題。分析的結果可以用事實、證據、或者從邏輯上加以證實或證偽。而規范分析則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提出經濟行為的標準,并研究如何做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它所研究的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分析的結果不能用事實、證據,或者從邏輯上加以證實或證偽。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所進行的分析,除少數外,基本上屬于實證分析。但這些實證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規范性假設前提的基礎之上。如果事先不搞清楚實證分析是建立在什么樣的規范前提之上,不搞清這些規范前提的對錯和適用范圍,那么不論所進行的實證分析如何無懈可擊,都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較之定性分性與定量分析是兩類不同的范疇,不應將二者相混淆。但由于用定性、定量兩種方法分析的問題都可以用事實加以證實或證偽,因而都屬于實證分析范疇。西方經濟學的這些分析方法,在現代財務性論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新時期財務理論的研究方法一改傳統理論單一、教條的缺點,開始向全方位、綜合性方向轉變,基本實現了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方法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全新研究方式。其中突出成就有:(1)關于財務預測與決策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以加強,圍繞著與市場的波動性、競爭性、風險性相適應的財務數學方法和財務管理電算化問題的研究將全方位展開,這對提高財務管理技術水平與效率有積極作用。(2)實證研究方法運用得到發展。人們以實證為手段,形成了具有不同研究對象或不同研究領域的各類財務理論。這些研究方法的轉變,增強了財務理論的可操作性。
三、理論基礎的比較
西方經濟學由于世界觀和階級立場的不同,長期與馬克思科學理論處于對峙狀態。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指導作用并不會因此而被掩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資本主義及人類社會的許多科學論斷,讓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也不得不予以承認,并在理論中有所反映。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經濟學具有階級性,并且其階級性是客觀存在的”。對于該論斷,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直率地承認:“如果當真要追求階級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屬于我自己的那個階級的利益……在階級斗爭中會發現,我是站在有教養的資產階級一邊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索洛也曾說過:“社會科學家和其他人一樣,也具有階級利益、意識形態的傾向以及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但是,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都與它們有關。不論社會科學家的意愿如何,不論他是否覺察這一切,甚至他力圖避免它們,他對研究主體的選擇,他的分析框架,甚至他使用的語言,很可能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階級)利益、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這些話充分暴露了他們的經濟學理論為其階級利益服務的本質。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對西方經濟學和財務學也不例外。
通過上述分析比較,不難發現:西方經濟學對財務學同樣具有理論上的指導作用,是財務學部分理論及研究方法的來源。二者有許多相同之處。正是由于財務學在研究過程中不拘于形式,對西方經濟學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造就今日財務學理論研究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