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摘要]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強,高職就業指導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從就業指導過程中高職學生的擇業效能角度出發,對其進行探討,以期引起高職就業指導理論界對其的重視,從而提高高職就業指導的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高職教育 就業指導 擇業效能
一、引言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需要關注的是高職生的出路問題。職業選擇并不全是按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擇業的 ,擇業過程中還存在一個重要因素——擇業效能感 ,它不但調節、控制了擇業行為的發生 ,甚至直接影響了個體。1981年,Betz和Hackett在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自我效能概念的基礎上,最早提出了擇業效能感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對以后擇業研究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擇業效能感研究的必要性
Betz和Hackett在職業決策研究背景下提出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他們將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與Crites的職業成熟度理論的思想有機結合,提出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定義。這一概念被中國學者簡稱為擇業效能感。擇業效能感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
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Betz和Hackett在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對擇業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DMSE)的研究為職業指導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職業選擇效果因素來自于一個人對職業選擇的自我信念,因此,用自我效能感比用能力能夠更好地預測一個人對職業生涯選擇和事業的成功。基于此,對當代畢業生擇業進行心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的效果。而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擇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課題。然而,人們對職業選擇的研究主要還集中在個體的興趣、能力、人格和氣質上。盡管我國國內已經有大量的自我效能感領域的研究,但一般都集中在教師教學效能感和學生學習效能感,涉及到擇業效能感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對擇業效能感的關注應該有所增加。
三、高職就業指導過程中影響擇業效能感的因素
擇業效能感在高職畢業生擇業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影響擇業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性別對擇業效能感差異產生的影響;不同生源對擇業效能感產生的影響,不同專業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等。此外,不同的學校也會對畢業生的擇業效能感產生影響。但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校的差別對于擇業效能感的影響不大。這是因為高職畢業生在擇業時的競爭對象是特定的,他們的定位和本科研究生基本不會發生重疊,所以競爭對手主要局限于高職畢業生和中專生。而就目前來說高職院校之間等級差別并不特別明顯,沒有本科院校那樣明確的三六九等的劃分。從這方面考慮,不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擇業效能感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本科院校畢業的學生則不同。這一點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教育。下面就具體分析影響擇業效能感的一些主要因素。
1.高職生擇業效能感的性別差異
高職高專男女生自我評價、職業信息收集、選擇目標項目、制定規劃項目方面以及問題解決方面都會有差異。比如大部分男生比較自信,而女生就弱一些。她們顧慮的因素會多于男生,這種現象是男女本身的因素決定的。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具體表現在男生面對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利用政策法規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等方面所采取的積極應對方式要明顯優于女生,自信心要高于女生。
在擇業的過程中,男女生也表現出不同的擇業效能感。隨著我國近年來高校大規模擴招,畢業生人數在幾年內巨幅增長,給廣大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大學生就業難,特別是女生就業更難。出于歷史的、文化的因素以及女生自身生理特點和用人單位的偏見,女生在擇業時屢遭碰壁。盡管相當一部分女生中在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很出色,但就業率仍低于男生。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女生在擇業時的心理負擔,使她們懷疑、自卑、退縮,甚至出現了困惑、焦慮、恐慌等心理障礙。在擇業行為中具體表現為:遇到困難打擊時不能理智面對、自信心嚴重不足,特別是解決擇業中各種矛盾沖突的能力不強,面對壓力時不能采取積極、有效、合理的應對方式。因此,在對廣大高職學生進行系統的就業指導時,由于性別因素對女生擇業效能感的影響,應該對其進行特殊的就業心理輔導,就顯得非常必要。
2.高職生擇業效能感的生源差異
高職高專生擇業效能感存在城鄉生源差異,城市學生的擇業效能感明顯高于農村學生,而且在擇業時城市學生在收集、掌握、利用職業信息上多于農村學生。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農村生源的學生由于受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條件普遍較差、家庭收入較低、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等一系列城鄉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其對自身的各種能力的自我評價較城市生源學生低,具體表現為:在擇業時懷疑自身能力、有自卑心理,甚至有退縮現象。相反,城市生源學生由于具有相對優勢的自身背景條件在擇業時往往自信心較強、自我評價較高,面對困難時壓力較小,不輕易退縮、放棄,甚至主動出擊。
城鄉生源的畢業生在收集信息方面也可能存在差異。比如:一,對信息的使用廣度不同。城市學生的很多家庭在其中小學時就配備了電腦,上大學后就配備了手機等通訊工具,使其能熟練地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及時有效的收集有效的職業信息。而部分農村學生上大學之后才更多的開始接觸電腦和網絡,不能熟練的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工具收集有效的職業信息。二,接納的可控信息源的大小不同。城市學生一般來說交際較廣,社會資源更加豐富,家長、同學、朋友都能成為其接納的可控信息源,這些信息源相對而言具有信息量大、開放性強、傳遞迅速等特點,使得城市學生在收集職業信息時能夠得到其家人、同學、朋友更多的支持,從而及時獲得更多有效信息;而農村學生家長、同學、朋友與社會接觸較窄,信息也較為單一、貧乏,這也使農村學生在收集職業信息時往往不能得到來自于家長、同學、朋友的有效幫助,只能更多地依靠個人和學校收集職業信息。
3.專業差異對高職生擇業效能感的影響
不同專業學生的擇業效能感也會產生顯著差異。這主要是指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不同專業大學生由于各自就業形勢不同而影響擇業效能感產生差異。比如,自從申奧成功以來,北京對城市基本建設非常重視 ,同時,全國各地也都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西部大開發 ,使建筑行業迅猛發展 ,建筑類專業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情況看好 ,社會需求量在各學科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建筑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畢業生就業狀況良好。另外,根據作者的工作經驗發現,機電類學生擇業效能較足。由于近年來中國工業的迅速發展,使機電類的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尤其是數控模具類高技能型人才是當今中國制造業發展最緊缺的人才,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看好,這是促使學生擇業效能感十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這幾年中國 IT業迅猛發展,但由于連續幾年的擴招和社會上培訓機構的增多,出現了計算機專業類的畢業生過剩,市場需求飽和的狀態,使得計算機類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出現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這使得學生在了解這些情況后對自己所選的專業產生了極度的恐懼感,懷疑自己的專業是否被社會所重視。因為很大一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親戚朋友的參考,或者隨大流而選擇的。對社會的需求沒有過多的考慮,這使得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可度產生了懷疑。但是,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什么專業的人才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入學時候所選專業是熱門專業,那三年之后又將如何,這也是很難判斷的。因此,告訴學生,不管自己所選專業是當今熱門的還是非熱門的,每個專業都是會有用武之地的。相對于專業選擇,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對所學專業掌握的程度如何。專業技能的高低最終決定了個人職業發展的前景。
四、結語
經過對以往的就業指導問題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擇業效能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時擇業效能是可以通過就業指導課程來培養與彌補的。尤其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其學生各方面因素的不統一性,為高職就業指導帶來了些許困難。而這些因素的不同都會或多或少在擇業效能中體現出來。因此注重高職生擇業效能的培養變得極其重要。就業指導教師可以對高職學生進行擇業效能問卷調查,從而得出學生當時的擇業效能能力,從而根據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的指導。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提倡階段性,因此,教師要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的擇業效能進行調查,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總之,影響高職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效能感是影響學生就業的內在因素。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的培訓,可以讓學生由內而外地得到啟發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霍詠梅.簡論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中國成人教育,2008,3.
[2]張慧英,劉麗.擇業效能感研究綜述.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1).
[3]萬增奎.論大學生的擇業效能的培養.社會心理科學,2007,21(86).
[4]丁妙珍.高職學生自我和諧及其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關系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