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陳子超
[摘要]文運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法對我國傳統文化和體育作了系統的介紹,系統的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蘊含、本質特征及發展現狀。
[關鍵詞]傳統體育 特質 現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深厚傳統文化對國人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強調事物發展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一定的體育文化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所以體育文化也必然循著這一歷史過程不斷產生復雜的演變。在這一長期、艱苦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據1990年出版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達977項,其中55個少數民族有676項,占全國人口90%以上的漢民族有301項,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燦爛畫卷。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文化內涵與形式完全是建立在該民族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存環境等基礎之上的,因而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民族風貌。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民族體育文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廣闊地域內的生存環境差異性作用下形成的。即使是同一區域、同一民族,由于生存環境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會表現出各自的特點與風格。
1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所蘊涵的精神
1.1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種敵對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類相輔相成,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兩個方面。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講天人有統一性,靠天吃飯,不把天人看成是敵對的關系,這種觀點有其現實性的基礎,是農業社會的反映。以這種生產方式和文化模式形成的傳統體育文化嚴格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無為而治”,佛教的“克己復禮”為哲學基礎,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形態。因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始終強調通過意識活動和肢體動作的演練來“悟道”并逐步達到“澄悟天機”的意境,進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內涵、一種境界,一種以實現道德和精神的升華作為最高的境界。
1.2注重和諧和身心協調
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它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種敵對的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類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即常賦予天地以倫理道法的性質。“天地者,生之本”成為了中國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識,在其觀念的背后,還涌動著“養生之者,人也”的生命意識。因此,傳統體育既講究順“天”,又提倡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積極改造身心,求得身心更好的統一與發展。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學,充分認識和把握“修身”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這一基本觀念,強調“嚴于自守”和“苦行清修”,注重內省,培養自身清高,崇尚人格的品質。這種“修身”在身心兩個方面的發展目標上更注重精神的成效,有時甚至把健身當作培養心性的工具與手段,中國傳統體育的精華——武術,更是一貫強調“練武先修德”,注重道德在練身中的價值。
1.3人自身內在的關系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盡管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統一,但更看重通過有形的身體活動來促成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人的身體本身,對身體的發展并不作過高的要求,僅僅以養護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壽為主,注意保健養生和健康生命。這種價值觀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
2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質
(1)中庸和平:表現在中國人性格的文弱平和,溫厚寬容,少侵略性和攻擊性,也因此形成了重文輕武、文弱之風。
(2)人文精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神人一體,不同于西方的上帝和人的分離,所以它是非宗法性的,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有著重文化、重修養的人文傳統。
(3)泛道德性:儒家的知行合一、道家的坐忘、禪宗的頓悟強調的都是通過道德反省去追求最高境界,在中國人看來,沒有比道德價值更高的價值。
(4)非獨立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即家、家即國,鮮有個人的概念,沒有真正獨立的東西,不同于強調個性的西方文化。
(5)靜止停滯:中國傳統文化不注重開拓新問題,只注重對老問題的再理解,側重于追溯和總結,側重于人之初和人之所歸,不同于側重發展的西方文化。
(6)鄉土情結: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人們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對自己的鄉土有著無限的眷戀之情,這種鄉土情誼的升華,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強烈凝聚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3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現狀
3.1中國傳統體育是現代體育的補充
中國傳統體育作為現代體育的補充與現代體育有機結合,將是中國傳統體育發展的一大趨勢。現代體育是以西醫學為理論基礎,建立在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生物學等基礎上,追求的是身體外形的鍛煉,強調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原則,它最終以物理量的變化為表現形式,以身體形態發展和生理功能的提高為標志的競技運動,這實質上是以西方體育文化為主體的全球化趨勢。但這種格局難以實現人們對生命本質追求的目標。而中國傳統體育是追求身體內在的修煉,強調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健康境界,如以導引,氣功和武術為主的中國傳統養生就具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陶冶情操和延緩衰老的獨特作用,可以說現代體育著重于“標”,而中國傳統體育則著重于“本”。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全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傳統體育最終將與現代體育結合。中西結合是中國傳統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3.2中國傳統體育將進一步走向世界
北京成功的舉辦了第 29屆奧運會,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走進古老的中國,同時也將使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對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來說,將是一次難得的展現自我的機會。
中國傳統體育的武術、五禽戲、氣功、經絡學說、太極、八卦等越來越被西方國家所重視。當西方人在神秘的本體面前無能為力時,中國人用“天人合一”、“陰陽調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西方體育文化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文化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有差異才有個性和特色,差異就是優勢互補。相信中國傳統體育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整體性、內在性的審美理想,并不會為奧林匹克之競爭精神所淹沒,它反而會與之各展魅力、各顯千秋。它正在以其獨特的神奇魅力,逐步進入世界各國的體育領域,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百花齊放的一大景觀。
參考文獻:
[1]孫盛潔.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移植”與復興“探幽”[J].體育與科學.
[2]呂正江.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學術園地,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