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峰
[摘要]自13世紀后,描繪圣母瑪麗亞的繪畫作品開始迅猛增多,圣母瑪利亞在繪畫中的位置也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14、15世紀時,描繪圣母瑪利亞的繪畫作品,在數量上甚至超過了描繪耶穌基督的繪畫作品。當圣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同時出現在畫面中時,耶穌基督也不再一如既往地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有時是圣母瑪利亞占據著畫面最為重要的位置。從13-16世紀繪畫中圣母題材所發生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發生的微妙變化,也可管窺出人文思想對藝術演變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圣母題材 繪畫 地位 變化 人文思想
一、圣母題材在繪畫中的地位
圣母題材在繪畫中所處的地位,主要是取決于圣母瑪利亞在宗教中的地位,因為,基督教藝術對題材的選擇,主要是從神學或宗教儀式的需要來考慮的。而在基督教正典《圣經?新約》中,圣母瑪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雖然曾在四部福音書中出現過,但是對于她的描述卻非常簡單,許多細節之間還互相矛盾。可以說在《新約》中圣母瑪利亞所留下的只是一個模糊的身影,有關她的詳盡生平和諸多美德的描述,都是在后來的“圣母偽經”中才得以補充的。這也表明,在公元2-4世紀時,圣母瑪利亞在基督教中是個并不重要的角色,她的地位甚至還在十二使徒之下。正是如此,在2-4世紀時,描繪圣母瑪利亞的繪畫作品數量非常之少,只有在一些地下墓穴的墻壁上偶爾能夠見到。
到了6世紀晚期以后,描繪圣母的繪畫作品有所增多,但是與描繪基督的繪畫作品相比,數量仍是非常之少。實際上,在11世紀以前,基督教的繪畫大多數是以基督作為題材的,主要是描繪《圣經》中記載的耶穌基督的生平、耶穌顯露奇跡、耶穌治病救人、耶穌上十字架等等。此時,在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里,圣母瑪利亞的地位并不顯赫,教會推崇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倡導信徒接受宗教禁欲主義思想,因此她在繪畫中的地位也無法與耶穌基督相提并論。
當時,在許多在基督教繪畫中,圣母瑪利亞的形象與基督的形象會同時出現,但她的出現只是為了突出基督的神圣地位,基督的形象通常占據著畫面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教堂的穹頂之上。這樣的繪畫作品也能稱為圣母題材,但稱其為基督題材似乎更為恰當。在《宇宙的主宰基督,圣母、圣嬰和圣徒》中,威嚴的基督位于畫面上端顯要位置,高高在上猶如宇宙的統治者一樣,舉起右手像世人賜福。圣母瑪利亞雖然也是位于天使與使徒的中間位置,端坐于寶座之上,但是她的形體明顯要比基督小了許多,在這里她仍只是基督的陪襯。在《宇宙的主宰基督,萬民的母親瑪利亞》中,這一跡象表現的更為明顯,圖中圣母瑪利亞的身體被簡化成一個圓形,而尚是胎兒的耶穌基督卻有個成年男人的身體,他的身體居于畫面的正中位置,圣母瑪利亞只有頭和腳可以讓人辨認出來,并且圣母瑪利亞的頭上還被被疊加上了基督的頭像。
二、圣母題材在繪畫中地位的變化
自13世紀以后,基督在畫面中的中心位置不像以前那樣被強調了,在圣母與基督同時出現的畫面中,圣母瑪利亞的位置逐漸重要起來,有時甚至超過了基督。在西蒙?馬蒂尼(Simone Martini,1285-1344)的《下十字架》中,十字架下伸著雙手以召喚的姿勢迎接基督的圣母瑪利亞,成為了重點描繪的對象,她那充滿哀傷與希望的表情奠定了這幅畫的情感基調,基督受難時所承受的痛苦是借助圣母的哀傷得以表達的。《上十字架》(Crucifixion)這一題材,突出的是基督的受難,《下十字架》(Descent)則通常是在突出是圣母的哀傷,可以說,《上十字架》是描繪基督的題材,而《下十字架》已近乎是描繪圣母的題材。13世紀后期以來,畫家描繪《下十字架》遠多于《上十字架》。
在14-15世紀的許多繪畫中,當圣母與基督同時出現時,“均強調基督作為其母的凝視對象,首先在基督誕生圖中他只是一個孩子,而后在圣母哀子圖中他又成為了一具尸體”。在這些作品中圣母瑪利亞的位置開始成為視覺中心,她不再是基督的陪襯。更為重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圣母題材繪畫也開始廣泛流行,這些繪畫主要是以圣母的生平事跡為題材進行描繪。如:《圣母的婚禮》、《圣母往見》、《圣母領報》、《圣母之死》、《圣母顯靈》,《圣母加冕》等等。
意大利學者謝維亞.里托曾指出:“圣母瑪利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圣母瑪利亞身上具有的深刻精神內涵,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幾乎沒有一位不涉及的。”的確如此,隨手翻開13-16世紀的藝術畫卷,就會發現以圣母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勝枚舉。13世紀-16世紀歐洲繪畫中所描繪的形象可大致分為三類:一、《圣經》人物(耶穌基督、圣母瑪利亞、圣徒等),二、古典神話人物與哲學家(美神、酒神、柏拉圖等)三、私人肖像(教皇、主教、貴族等),其中圣母瑪利亞的形象出現的頻率最高。尤其是13世紀晚期至15世紀中期,圣母瑪利亞的形象在繪畫中是最常見的,此時期描繪圣母瑪利亞的作品約占繪畫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圣母題材在繪畫中地位變化的原因
自13世紀以來,圣母瑪利亞在歐洲成為最常見的繪畫題材之一,眾多的畫家都癡迷于描繪圣母瑪利亞及其生平事跡,這一現象也被稱之為“圣母崇拜”,但是對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學者們卻是眾說紛紜,并無定論。粗略概括一下,可大致分為以下四種:一、古代母神崇拜的延續。二、從拜占庭傳播而來。三、騎士的“優雅之愛”。四、婦女地位的提升。應當承認,以上四種觀點皆有各自的道理,對圣母崇拜得以興盛的原因做出了豐富且合理的解釋。但是,人文主義思想的萌發也是圣母崇拜得以興盛的原因之一,學者們對此卻很少述及,或者是對此持反對意見。“圣母崇拜”不是一個把圣母神化的過程嗎,怎么會和人文主義思想有密切聯系呢?要想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人文主義思想中的“個人自我價值”談起。
在中世紀早期,奧古斯丁就已經觸及到了“自我同一”這個問題。“他由最與神接近的人的靈魂中的心靈出發,闡發《圣經》的‘人是神的形象(image)的說法,認為人有一個恒久的‘自我,因為人每時都在意識到、記憶著這個‘自我。”但是,奧古斯丁所談論的“自我”,只是在表明人與上帝的關系,以此來強調上帝對人類的絕對支配地位,所以奧古斯丁得出這樣的結論——上帝比我們自己更清楚我們的自我。
13世紀后,眾多經院學者對“自我”產生了新的認識,開始提出注重個人的價值,這種新的認識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13世紀是中世紀文明臻于成熟完滿之際,也是教皇權威登峰造極之時,教會嚴密操縱著各種社會活動,大力宣揚宗教禁欲主義思想,漠視人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物質財富的空前激增與宗教禁欲主義的變本加厲,形成了一對矛盾范疇,尤其是許多神職人員生活日益驕奢淫靡,使得當時的人們深感不滿,開始對此產生了抵觸情緒,并進而逐漸意識的個人價值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并非是自覺發生的,更多的是迫于外在的壓力。正是這種覺醒使得人們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對現世生活倍加關注。“這個時代的代言人但丁說,萬物皆趨向快樂,故人之目的亦有二:一為塵世目的,必實現于地上;一為精神之目的,在求達完全的上帝之顯示和上帝之愛,必于今生努力修養始能成就這個希望。這時候,沒有人會懷疑人類是有兩重目的要實現的,所以每個人都承認人間必得要有兩種統治,一個是屬于塵世的,一個是屬于精神的。但是塵世目的之獲得和精神目的之預備,都非生活于社會生活之中不可。”
隨著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對現世的世俗生活倍加關注,他們的宗教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微妙變化。13世紀之前,人們的信仰基督教更多的是通過體會基督的受難,來認識到人類的原罪,以此來實現靈魂的救贖。也許有人會說,追求死后靈魂升入天堂也是人們尋求自我利益的表現,但是此時追求的自我利益是死后才能獲得的,或者說虛幻的,是來世才能得到的,與今生今世關系不大。但13世紀后對圣母的尊崇達到頂峰,圣母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基督,卻表明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自己現世的生活,因為圣母在人們心中代表著慈愛、關懷、親切,人們信賴她,認為她可以庇佑自己生活的更好,認為她可以消災解難、治病救人。
在13-15世紀有關圣母顯靈的記載非常至多,尤其是在14世紀圣母顯靈的次數激增,當時歐洲正遭受黑死病的侵襲,許多人因此染病致死,人們紛紛企求圣母能庇佑自己逃過災難。而災難過后的悲慘景象使人們感到悲觀,往往會把圣母瑪利亞作為母親的化身,從她那里感受到關懷與力量,以此來重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以來,信徒們對圣母像的需求量就有了明顯的增加,而且“在圣母瑪利亞這里,繪畫和雕塑成了探索人類生存,探討母性,表達母性之美的途徑。這些對藝術家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13世紀晚期至16世紀初期,圣母題材在繪畫中從次要地位上升為主要地位,反映出了世人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她被世人認為可以消災解難、庇佑信徒,并且她所具有的慈愛的母性特征,使注視她畫像的信徒可以感受到溫馨與快樂。應該指出的是,圣母瑪利亞在基督教中取得顯赫地位的過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將其“神化”的過程,而本質上則是民間宗教信仰“人性化”的過程。當時人們對瑪利亞的崇拜,不再是出自純粹而神圣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源于對自身現實生活境遇的關注。而這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境遇的關注,正是個人自我意識得以覺醒的結果,也就是人文主義思想得以萌發所致。
參考文獻:
[1]卓新平.基督教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438.
[2][美]卡米爾.哥特藝術.陳穎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28.
[3] [意]謝維亞.里托.趙之江著,圣母瑪利亞的故事.北京:京華出版社,2003.
[4]張文喜.自我的建構與解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比利時]伍爾夫.慶澤彭著.中古哲學與文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