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金融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離不開農村金融提供連續持久的支持。在目前的新形勢下,重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有效發揮農村金融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必須構建我國和諧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以商業性金融為主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存、合理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有機體系,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完善 經濟發展 金融體系 對策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現狀
金融體系是指農村各類金融機構及其活動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作為國家整個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在組織農村貨幣流通,調劑農村資金余缺,加強農村資金運動,加速社會資金周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逐步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以農村信用社為主、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機構為輔,以民間金融為補充的相互協作分工的農村金融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薄弱環節”的地位并沒有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業綜合生產效益低下,農村金融環境總體上看仍然比較差。主要表現:
1.信用缺失。其一法制環境不完善,金融債權缺乏保護。農村與城市法律環境相比,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民可擔保資產不足,欠缺完善的法制環境,必然挫傷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其二農村信用管理滯后,征信體系不健全。誠信環境的缺失是導致農村金融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其三信息披露失真,銀企關系變異。農村企業和個人依賴金融部門貸款較為普遍,信息不對稱、貸前調查難的問題客觀存在,給信貸留下了風險隱患。其四經濟金融錯位,誘發金融風險。中央一再強調支持“三農”發展,但一些銀行卻競相在農村爭搶存款份額,支農信貸投放逐步縮減,直接導致農村發展資金被不斷抽調,加之金融部門之間發展極不均衡,非正規金融活動極不規范,不僅給農村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帶來障礙,而且造成信貸投放與農村發展資金需求不相稱,為農村發展帶來阻礙。
2.保障體系滯后,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農村經濟受自然條件、市場環境、政策因素的影響較大,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客觀上導致銀行投入的信貸資金的風險較大。面對存在的風險,卻在風險的控制上缺乏必要的手段。目前我國尚未開辦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而農村種養業商業保險業務因多重因素的影響發展仍非常滯后。
3.缺乏有效的貸款擔保手段。農民的生產資料比較復雜、難定價,也不能作為抵押擔保物。
4.金融秩序不容樂觀。農村是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加之農民缺乏金融常識,法律意識淡薄,這就給非法集資和民間高利貸的產生有可乘之機。
二、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途徑
1.構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
對一般商業貸款,形成農村信用社、地方商業銀行和農業銀行競爭的局面;對到戶貸款和小額信貸,形成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小額信貸組織競爭的局面。只有競爭,才能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資金價格和利率水平,引導社會資金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業經濟。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引導民間借貸,發揮民間借貸對正規金融體系的補充作用。
2.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
由多元化制度供給主體而形成的農村金融二元結構是與農村二元經濟格局相適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發展中國家研究發現,正規金融組織對農戶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往往不足農戶總數的20%,大量的農村金融服務需要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或民間金融來滿足。我國也不例外。對民間金融的規范管理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要把高利貸與正常民間借貸區分開來,用法律保護合法的民間金融活動;二是對規范的又具有一定規模的民間金融,政策上允許在自愿互利的條件下,按照合作金融原則組建比較規范的民營信用社;三是通過加強對金融中介的監管和存款保險體系來防范和控制風險,積極發展各種民間金融組織,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拓寬農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需求。
3.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
一是要加快農村社會征信制度建設,建立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促進銀企融資良性循環。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信用企業等在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對金融信用等級度差的,在信貸支持上實行疏遠政策。應通過媒體公開曝光,實施停止貸款、停止開戶、停止結算等措施予以制裁。二是以信用檔案為基礎建立農業經濟信息系統,為農民提供準確、實用、及時的農業市場、經濟、科技信息,確保支農資金放得出,收得回,周轉快,有效益,真正發揮支農資金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村保險制度
應當由國家組建專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貫徹國家農業保護政策,經營管理國家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信貸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監督和管理眾多農業保險基層機構。在農業保險實施方式上應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保險實施強制保險,其他險種則可實行自愿保險。在險種設置上,要注意針對農民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不斷開發適合農民需要的險種;要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尤其要改善理賠狀況,這樣才能提升保險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加快農村保險業的發展。
5.建立農村信用擔保制度
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作為特殊的信貸群體,難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為他人擔保的財產,且收入不穩定,缺乏顯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標準。農村信用擔保制度的缺位阻礙信貸資金流向“三農”。政府在繼續鼓勵農戶自愿互助擔保的同時,應通過制度安排,財力扶持,催生一批專業性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多渠道籌集擔保基金,解決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大額貸款擔保難的問題。具體概括為:(1)以商業金融為主導,充分發展農村商業金融;(2)逐步健全農村政策金融;(3)調整并規范農村合作金融;(4)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
6.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農業貸款收益補償機制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必須構建我國和諧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以商業性金融為主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存、合理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有機體系,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