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智
[摘要]金融危機透過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等渠道,對中國經濟和就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加深,中國未來城鎮就業形勢變得非常嚴峻。為此,我們需要樹立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緩解金融危機下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危機 就業沖擊 競爭力 融資
一、金融危機的沖擊效應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有四種效應:一是主要危機國家進口需求萎縮的收入效應。二是人民幣升值的價格效應。三是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減少的投資效應。四是服務貿易需求下降帶來的間接效應。上述四種效應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產生了綜合影響,進而對中國國內內就業帶來沖擊。
金融危機首先透過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深刻影響。隨著金融危機全球化,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出現了增長減速,就業崗位減少,失業率上升,居民家庭消費下降,銀行儲蓄增加等現象。這些現象導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萎縮,表現在減少或取消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訂單,造成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外貿出口大幅度回落。
金融危機還對服務業貿易帶來一定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放緩,為貨物貿易提供服務的服務業也遭受影響,比如外貿服務部門和國際金融、結算部門等。同時,在經濟增長放慢帶來的收入減少情況下,國際旅行和旅游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國外游客數量減少和跨國公司節約旅行開支,都對服務業貿易和本地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對就業和收入產生影響。
二、解決辦法
(一)平衡外貿出口與國內消費需求
國家已經出臺的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扶持措施,如提高出口退稅率、降低企業增值稅和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等,對于降低企業經營負擔和保持企業資金鏈條正常運行,將能夠收到積極的效果,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沖抵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價格壓力,但從貿易角度看,即使這些政策收到好的效果,但如果全球經濟沒有恢復,發達國家進口需求出現強勁增長,那么,出口導向的制造業、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著缺少訂單、或者訂單數量減少等不確定性。從長遠來看,這種過度依賴出口的增長方式不僅使經濟容易遭受外部沖擊,而且也無助于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在政策措施上,鼓勵出口企業增加對國內銷售和面向農村銷售。對于這些企業,在繼續減免增值稅的基礎上,將出口退稅政策應用到國內銷售上來,通過將銷售數量與退稅比例掛鉤,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擴展企業的盈利空間,達到穩定生產和就業崗位的目的。從長遠來看,出口企業保持了生產能力,也可在全球經濟恢復之后再轉向出口,以贏得先機。
在推動就業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保持工資的穩定和增長。政府不應該采取直接干預企業勞動工資決策的方式,達到提高職工工資的目的,甚至也不應該在就業壓力比較大的宏觀經濟周期中盲目調整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但是,政府對企業的減稅和減負,都有利于鼓勵企業穩定和提高職工工資。此外,政府還應該鼓勵和倡導工資集體談判,但需要以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和通貨膨脹率為工資提高的上限,以保持職工與企業之間利益的協調,共渡難關。
在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方面,通過調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及深化教育、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居民實際收入,并盡快形成中等收入為主的社會結構。目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偏低,中等收入家庭稅收負擔偏重,而這個收入群體本來是普通商品的消費主體。因此,調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他們的消費會起到一個巨大的刺激作用,反過來形成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效果。
(二)優化財政投資結構,引導產業調整升級
積極的財政措施,如果通過合理地投資領域和投資重點設計,不僅可以提高財政投資的效率,而其還能發揮財政資源的“種子”資金的放大效應。從中央財政投資領域看,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能源和原材料行業,以及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中央財政準備在2008年第四季度投放的1000億元新增投資中,目前安排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方面的只有130億元,其他主要投向基礎設施、能源和原材料等產業。
從拉動就業角度看,不同產業拉動就業的效果差異很大。在產業鏈條中,一個產業有自己的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通過產業之間關聯,拉動就業分為直接拉動和間接拉動兩種效應。由于基礎設施等產業的鏈條長,而且資金投入量大,它拉動就業的直接效應弱,基礎設施投入通過產業關聯雖然推動了鋼鐵、水泥、能源等行業的發展,但這些產業也都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拉動就業的直接效應也弱。因此,從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出發,財政投資在結構上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地使用財政資源投入,發揮最佳的資源配置效果。
實行基礎設施等領域對民營資本開放,可以發揮財政資源的“種子”資金作用。從總體上看,基礎設施等領域民營資本投入的比例很低,進一步擴大民營資本的比例,不會影響國有資本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主導地位。通過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建立財政引導性資金投入,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入、參與基礎設施、能源和原材料等領域的建設,這樣,一方面通過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擴大社會投資的總規模;另一方面通過節約有限的財政資源,將用于中小企業扶持和民生等事業建設,發揮財政政策有效地配置資源的積極功能。
在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的財政投入管理上,要強調財政投入拉動就業和國內消費的乘數效應。在確定投資方向上,按照市場需求原則來規劃投資的領域和產業,協調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保持一致。在具體措施,可采取招投標方式和針對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管理模式,對有利于符合要求的、與重大工程配套的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優先權,提高財政政策解決就業的積極效果。
(三)實施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對國內就業沖擊,中央和地方政府反應積極,出臺了穩定擴大就業、鼓勵創業的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例如,建立返鄉農民工情況登記制度,為其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調整就業資金結構,加大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力度,提供農民工就業技能;將幾乎是所有行業和領域對農民工開放,在信貸、擔保和注冊登記等方面提供扶持,鼓勵農民工創業;暫緩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將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失業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等。
在解決金融危機對城鎮就業沖擊過程中,可以借鑒過去舉辦再就業服務中心的經驗。通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給予就業困難人員享有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優惠政策,為其提供就業支持。同時,對自謀職業和創業人員,擴大小額貸款的額度和范圍,放寬資產擔保的條件,并在創業場地和創業服務、稅收和行政收費給予優惠,促進城鎮勞動者和農民工創業,并帶動就業。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強的特點,給予失業統計工作實施及其準確性帶來了很大難度。因此,可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將流動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農民工都納入失業統計體系,并配合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城市化和勞動力市場發展要求的失業統計制度與失業保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