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濤
[摘要]經過將近30年的改革與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貿易增長最快、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并且由此帶來了巨大規模的貿易盈余。在中國的貿易迅猛增長的同時,也開始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國內外要求中國改變現行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于是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我們的貿易優勢,使得在日益競爭的國際貿易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貿易發展 經濟增長 貿易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貿易增長最快、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并且由此帶來了巨大規模的貿易盈余。在中國的貿易迅猛增長的同時,也開始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從內外經濟兩個角度來加以分析:從外部經濟來看,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家之一,貿易摩擦持續增加;從內部經濟來看,中國地區間的差距因為國際貿易的經濟地理效應而持續擴大,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之間的增長落差也呈現日益擴大之勢。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國內外要求中國改變現行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于是重新檢討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與政策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基于中國內需不足的事實,在過去較長的時間里,中國一直采取了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和鼓勵出口的貿易政策。在實施這樣的貿易戰略與貿易政策中,中國又受到企業國際競爭力過于弱小的制約,于是不得不選擇引進跨國公司、發展加工貿易的做法。因為采取了這樣的做法,中國就可以通過一種國際化的組合來達到增加出口、增加就業、實現經濟增長之目標。這種國際化的組合就是:跨國公司的企業競爭優勢與國際品牌加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與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再加國際市場與自然資源,從而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經濟增長空間。
中國借助于國際化而實現的貿易與經濟增長,自然會打破原有的均衡,于是就會在國內外同時產生各種如上所述的結構性矛盾與沖突。從國際來看,伴隨著中國商品大量出口而來的是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中國遭受越來越頻繁的貿易制裁;從國內的情況看,由貿易帶動的經濟增長顯著地擴大了地區間與部門間的差距,并且因為國內金融體系發展與改革的嚴重滯后,無法處理因為巨額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收入而產生了本幣巨大的升值壓力。面對這樣一些問題,要求中國調整貿易發展戰略和貿易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問題在于,我們進行怎樣的調整才能有效地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并確保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呢?為此我們先要把中國貿易和經濟增長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的原因逐一加以分析,否則我們就將很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方法。
一、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途徑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發展的途徑在于遵循比較優勢加后發優勢的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初期,勞動豐裕而資本和技術短缺的要素稟賦狀況決定了其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其遵循比較優勢戰略理論的生產結構能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和加速資本積累。同時,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開展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學習。伴隨這一過程的進行,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狀況必然發生變化,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由于不斷得到充分利用而變得短缺起來,相應地,資本和技術這兩種生產要素由于不斷積累和學習創新而變得豐裕起來。
在資源稟賦狀況具備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條件下,微觀經濟對經濟利潤的追求并輔之以政策的引導,這時,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就可以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來。也就是說,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應采取循序漸進的發展戰略,首先從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出發,在遵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逐漸的積累和投資,并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加強在技術、制度方面的學習和創新來形成自己高層次的要素稟賦結構,并最終帶動或引導發展中國家順利地實現產業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中國家政府在貿易發展中的作用
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稟賦狀況具備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條件下,要順利地實現產業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政府在其間的積極引導和干預作用也非常重要。概括起來,政府在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在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中,政府作用的準確定位。首先,明確政府的市場服務功能;其次,加強政府的職能作用,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運作環境,降低經濟扭曲和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摩擦。
政府對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積極引導作用。政府應采取正確積極的政策措施來促進貿易的發展,具體說來應:加強教育投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鼓勵技術引進和制度學習;建立適宜創新的社會機制,如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微觀經濟個體進行創新活動;建立健全生產和消費法規,培養高質量的國內需求,促進企業自覺主動地進行創新生產活動;在資源稟賦結構升級后,并具備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下,針對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國際分工現實,要順利地促成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和保護,以促成其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對具有明顯外部經濟效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應給予扶持;為充分獲取產業外部性經濟,應引導產業集群的建立。一個積極主動并能有效運作的強有力政府對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隨著中國貿易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參與全球多邊自由化貿易體系的好處已經被充分吸收,在現行的多邊自由化貿易體系下,中國的貿易發展似乎已經到了臨界點,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發達國家對中國頻頻展開的反傾銷攻勢和日益高漲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國在既定的自由化貿易體系中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多了。中國的貿易發展正在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中國在制定今后貿易發展的戰略時,需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從外界來講,就是如何讓世界接受中國;從內部社會來講,就是如何保證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進而分享中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成果。解決這樣兩個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對外廣泛結盟,對內鼓勵人口自由流動。通過采取這樣的方法,就可以避免中國的產品集中出口到少數幾個國家帶來的貿易摩擦,也可以避免經濟增長的成果只被少數人享受而造成的失衡。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
[2]孫希芳.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兼評《對中國外貿戰略與貿易政策的評論》[J].經濟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