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摘要]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創舉。在改革的進程中,必然要產生新舊體制的碰撞,引起經濟利益、經濟關系的調整,同時伴隨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矛盾的出現。需要我們去認識,去解決。要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各種問題,推進改革的進程,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使我國的經濟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
[關鍵詞]經濟體制 經濟體系 經濟增長
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
1.傳統的國有制經濟結構已經打破,在穩步發展國有經濟的同時,私營經濟等多種經濟發展形式不斷涌現。中國的所有制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元市場主體已經出現,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制度已開始確立。
2.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果。以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為核心內容的財政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初步形成了以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地方稅為主要內容的分稅制體制,使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幾年內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金融體制改革中,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國家中央銀行職能的確立,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設等改革如期完成,匯率并軌按計劃實現,形成以銀行為主的統一外匯市場。外貿體制改革在爭取復關和加入世貿組織工作的促進下,在統一匯率市場價格的刺激下,進展比較順利,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以上這些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新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框架打下了基礎。
3.打破了由政府來管制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市場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市場經濟的框架初步形成。過去由國家計劃控制的各類產品的價格,已基本上轉向主要靠市場調節,這說明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方面已經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最明顯的變化是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社會經濟也更加的繁榮。
4.人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多種經濟形式的出現使得人民的更加充分利用社會的資源進行生產,在促進社會經濟繁榮的同時人均收入也比先前有了重大的提高。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問題
1.長期遺存的一些觀念和思維模式已經不適合新形勢下的經濟體制改革
一是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理解,諸如把建立市場經濟與“私有化”等同起來,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發展對立起來。二是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維和動作方式,與實現“兩個轉變”很難適應。
2.國有企業困難加劇,國有資產與市場接軌的還沒有真正有效的結合起來
一方面,國有企業虧損日趨嚴重,大量企業停產、半停產。另一方面,國有資產流動越來越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國有資源更是難以按價值規律,受市場調節和支配,造成大量資源死滯和浪費,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3.財政、金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財政面臨的問題,從表現上看,主要表現在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過快。近幾年的財政困難,是伴隨經濟穩步、快速發展出現的,“經濟形勢好、而財政形勢不好”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再分配領域出現了問題。一是分配領域秩序混亂,過度分散,造成財源大量流出國家預算之外。二是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財政支出超常增長,收支矛盾日趨尖銳。此外,大量稅收流失等,也造成財政困難的集中表現。
4.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直接影響到深化企業改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業結構調整、用工制度改革、勞動力流動范圍的擴大以及人口老齡化高峰逼近等問題不斷出現,計劃體制下形成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明顯不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一是國家和企業包攬過多,負擔過重,個人自我保障意識淡薄,新老企業負擔不平等,浪費現象嚴重,國家負擔沉重。二是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不順,各部門都辦社會保障,造成管理混亂、政出多門、自成體系、相互制約、矛盾重重。三是社會保障資金收支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檢查機制。四是社會保障資金覆蓋面小,實施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勞動者合理流動和市場形成。也給企業深化改革、兼并、破產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現途徑和發展趨勢
1.繼續深化財政、金融、投資、外貿體制改革
(1)繼續深化財稅改革。一是必須突破僅僅局限預算內資金管理和使用的陳舊模式,把預算外資金統一納入預算管理。二是改革稅制,擴大針對生產要素征收的稅種、稅目,走資源節約使用之路;同時擴大對企業和個人收入所得的征稅,逐步建立“兩頭大、中間輕”的稅收體系。三是財政應重新界定科教文衛等事業單位的支出范圍,將一切可以企業化經營的各項事業推向市場。四是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大力精減政府機構,削減財政支出。
(2)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新的金融體制。一是強化中央銀行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完善由各類金融機構組成的,分工協作的,有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能力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二是逐步完善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完善業務代理制。積極推進銀行商業化進程,提高商業銀行資金使用效益。三是積極培育和規范金融市場,促進資金在地區、行業之間合理流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國有企業改革,要從優化國有資源配置入手,認真做好“抓大放小”工作
抓大的就是要通過重組資產、擴大規模,形成企業集團,讓它真正成為公有制的主體,能經受得住市場風雨的沖擊?!胺判 ?就是放活一批中小企業。其“放”的方式也應該多種多樣。一是如聯合、承包、租賃、托管、委托經營等;二是如收購、兼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但“放”不能瓜分國有資產,要搞好資產評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3.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
開拓視野,轉變觀念,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進程。尤其是我們每個公民都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可能產生各種振蕩和沖擊,參與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4.農業主要是逐步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簡單說一個是大生產,一個是市場化:一是龍頭帶動作用,大規模生產,與市場相聯;二是讓農民接受市場導向,調整農業結構,面向市場,實現增值和生產資料重組。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農業生產與市場的連接,形成商品性生產、流通。具體可歸納為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企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此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可以把農業產業化界定為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農業。從我國農村現狀,特別是農業大省的現狀分析,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富省、富民的一條根本道路和實現選擇。
總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我們我必須統籌規劃,要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各種問題,推進改革的進程,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使我國的經濟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