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晨
[摘要]民間金融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存在將是長期的。如何將其納入現代金融體系之中,使之服務于其相對應的社會需求是金融深化的需要,也是金融改革的應有內涵。在深化體制改革、保持經濟增長過程中,擴大民營企業融資的問題也日益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發展民間金融的問題也日益提上了政策研討的日程;而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逐漸加深,民間金融的發展充分與否已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資源配置 金融改革 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一、我國民間金融的產生和發展
發展民間金融,擴大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僅是擴大民間投資、增加就業的需要,更重要地,它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金融市場和金融體制進一步發展、健全的需要。近年來,民間金融發展迅速,分布地區廣,規模不斷擴大,區域性特點明顯,參與主體在地域上相對集中,呈現多元化趨勢,借貸用途由消費性借貸向生產經營性借貸轉變,融資方式日益多樣化。民間金融的產生,從供給方看,—方面正規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市場中介組織,對民營中小企業和個人存在強有力的預算約束,另—方面,地下經濟的資金難以進入正規金融體系,大量正規金融體系的資金因為貸款門檻也難以進入民間借貸市場;民間資金需求方則因缺乏抵押物、財務透明度低、信用水平達不到銀行信貸的要求等因素,難以滿足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不得不尋求民間融資。
從資金供給來看,隨著居民財富的日益增加,形成了充足的資金及自籌資金的機制,而投資渠道狹窄,縣以下鄉鎮幾乎買不到國債,也無法買賣股票,更接觸不到金融衍生物、期貨等交易品種等,而民間金融為其拓寬了投資渠道。
經濟體系內部自下而上形成的這種合作、互補的純粹民有民營的金融活動是對正規金融體系存在的金融抑制的補充,正規金融體系的金融抑制與民間金融基本無抑制的現象形成鮮明反差,反映出正規金融體系與多元化金融需求之間的矛盾,在金融深度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較為普遍。它說明正規金融體制存在過高的交易費用和嚴格管制,無法充分、有效動員汁會儲蓄,在全社會中形成充分的資金配給,反映出經濟體系內部加強金融深化、發展中小金融服務機構的內在要求;也說明金融改革不能僅局限于體制內部,而且應擴展至體制外部,不應低估體制外金融的范圍及重要性。
二、我國民間金融體系的改革
1.我國民間金融體系缺陷
發展民間金融,也有利于發展金融業的市場競爭和對競爭的管理。過去20年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市場競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它們帶來的競爭機制。但是,過去我們積極在制造業發展民營經濟,引入市場競爭的同時,卻忽視了在金融市場上發展民營經濟和市場競爭,致使在金融領域內仍是國有企業、國有銀行處于壟斷地位,競爭嚴重不足。這種狀況不僅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也不利于對金融市場進行規范、管理的發展與成熟。
隨著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推進,純粹的民間金融將逐步式微,純粹互助性質的合會已缺乏大規模普遍存在的社會基礎。而隨著農村經濟及中小企業的發展,民間金融資金規模有限,也不可能滿足其龐大的融資需求,二者之間總是存在資金缺口。在農村地區,政府將逐步建立政策扶助性質的中小金融組織,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融資需要。
2.我國民間金融體系的改革實現的途徑
任何民間金融只有及時融入現代金融體系之中,才有立足之地,才能獲得長期發展。這一過程就是金融深化的過程,即建立健全高效的金融監管與金融運營體系的過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金融制度往往落后于迅速增長的實際產出,民間金融的存在將是長期的,其產生的原因與運行方式是復雜的,向正規金融體系轉化的過程也是艱巨的。同時,通過立法,放松行政管制,打破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引導民間金融組織轉化為規范化運作的民營金融機構,形成金融競爭的態勢,為多種經濟形式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針對利率因長期金融抑制受政府管制而缺乏彈性的情況,給予民間借貸一定的利率浮動區間,使民間金融活動得以正當地展開,獲得合法的利潤,對正規金融發揮其補充作用。
二是將農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改造為民營中小金融機構,整頓、關閉鄉鎮基金會,推行村級農村合作基金會。發展名副其實的基層合作金融組織,推廣民營經濟促進會會員之間互相擔保和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進行內部融資,改良村民之間內部互助性的合作金融組織,建立登記、自律等相關規章制度,充分發揮傳統村落內部客觀存在的血緣、地緣關系對村民的約束力,發揮其降低交易成本和化解民間借貸風險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抑制惡性高利貸,為農村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社會資本扶助。
三是探索制度創新形式,建立介于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之間的金融機構,如區域性中小企業投資公司或投資基金,探索區域資源的整合形式,逐步設立部分中小民營銀行,將部分民間借貸組織納入正規金融體系,將家族企業從以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為紐帶的人際關系圈中走出來,形成更大的社會關系網絡。
其實,正規金融體系也可將民間借貸的一些做法引入商業銀行,率先進行利率市場化的嘗試。如借助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職能,逐步開展個人委托貸款業務,為民間融資供求雙方充當中介。銀行根據委托人確定的對象、用途、期限、利率等代理民間借貸雙方發放、使用及收回貸款,為委托人提供更多的投資理財機會,使民間借貸由地下操作轉化為“表面化”。此外,也可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和信托基金,為更多的居民儲蓄進入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等投資領域提供便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發展民間金融,塑造多元化金融產權格局的具體路徑應是遞層推進。事實證明,經濟改革,金融改革的一些實質性成果,都產生于底層自下而上的改革過程。
可見,民間金融不僅能優化融資結構,為中小企業融資另辟蹊徑,還可以減輕中小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轉移與分散銀行的信貸風險。對于民間金融的現狀和發展的前景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尊重民間金融,客觀認識民間金融,加強對民間金融的引導和管理,趨利避害,促進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