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惠
[摘要]目前,對合同效力的認定就成了國家對合同的認可、保護與干涉的具體內容之一。我國以前頒布的《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等都沒有以“合同的效力”為題設專章和專節的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專設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遂從以往一個主要限于理論研究中使用的概念,轉變為一個現行法律明文規定、且不可回避和逾越的現實問題,對其進行探討更具實踐意義。
[關鍵詞]合同效力 合同
一、合同及合同效力概述
合同效力,指的是合同的有效性,即合同對簽約人的拘束力以及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1.合同效力必須是因合同而生的,或者直接產生、或者間接產生,而不是與合同無關、完全由法律直接規定的。
2.合同效力是指對訂立合同的當事人所產生的效力。人們一直認為,兩個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為第三人創設權利,同時也不能為第三人義務。合同只涉及訂立者自自的事務,只在他們之間產生效力,這是由合同相對性原則所決定的。
3.合同效力在內容上是指一種義務關系及相應法律責任,它們主要是私法性質的,尤其是指債權債務和違約責任而言。既合同的效力是指因合同所生的權利義務級相應法律責任,那么,這種效力就毫無疑問是得到法律承認和支持,并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因為權利本身就是一個法律范疇。
二、合同效力的表現類型
1.合同有效
是指合同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并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根據《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一份合同生效需要具備三個要件,即:(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結合《合同法》第10條等規定來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還要求具備某一特定的形式。以上三個條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
2.合同無效
是相對于合同有效而言,是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欠缺合同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確定為當然完全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合同無效的特征表現在:合同已經成立,原其效的原因在于其違法性,而且是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主要是指義務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這其中包括了合同的主體、客體及內容等方面。但根據合同理論及《合同法》第54條等具體規定來看,無效的請求應為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國家不應主動干預。對無效合同的認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一是合同自始不產生約束力,無論合同是否已經實際履行。二是在財務利益方面,無效合同的后果使當事人的利益由法律來確定,而不像有效合同的利益由當事人自己來分配。因合同無效而返還財產并非民事責任,而是合同無效自然產生的法律效果。
對于合同無效的行使,《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6條規定:“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通知,方始有效。”似乎也認為合同無效的權利與解除權一樣為一種形成權,只要單方面作出即可。筆者認為只有當當事人一方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認定合同無效的請求或主張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確認合同無效。
3.效力待定
是一種介于有效和無效之間的合同效力特征。造成合同效力待定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一是合同的主體不合格,其中分為無行為能力人的訂立的合同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二是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其中包括四種情形:(1)根本無權代理;(2)授權行為無效的代理;(3)超越代理權限范圍進行的代理;(4)代理權消滅后的代理;三是無權處分行為。以上三種情形只有當法定代理人追認、本人追認或者有處分權人追認后方才生效,否則就不會發生法律效力。
此類合同的根本特點就在于合同有效與否取決于權利人的承認或追認,這就是效力待定合同與其他效力類型合同相區別的主要標志。所以不論在法學理論還是在司法實踐中,只要是權利人進行了追認,而且符合《合同法》第47條、第48條及第51條的規定,都應認定合同有效,否則就為無效。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應當根據這一標準來作出正確的認定和處理。
4.合同的可變更可撤銷
即指合同不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條件,而可以由撤銷權人單方變更或者撤銷其效力的合同。一般認為,致使合同撤銷的主要原因是: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這其中包括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合同法》第54條對此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合同是否撤銷必須由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提出主張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予以撤銷,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一般是不能依職權主動來予以撤銷的。這一點似乎更有強調的必要。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法院就不管當事人是否提出這一請求或主張就直接依職權來撤銷了合同,實在是有越權之嫌。而且《合同法》第54條第3款還規定: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由此可見,撤銷權是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一方的一項權利,該當事人既可以依法主張,當然也可以依法予以放棄,這也充分地體現當事人的意愿。
合同在撤銷前應為有效。與合同解除不同,《合同法》第96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也就是說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只要到達了對方即告解除,所以很多學者普遍認為合同的解除權應屬形成權。但合同的撤銷卻在法院或仲裁機構依法作出認定后才能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筆者不同意把合同撤銷權當作一種形成權,而是認為其應屬于一種請求權,只有享有撤銷請求權的當事人主張或行使這一權利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可對此請求作出判斷、認定和處理。
實現證明,這一分類形式充分體現了“鼓勵交易的原則”。整體而言,對合同的無效與可撤銷予以限定,采納了嚴格責任的違約責任原則,制約了政府和法院等機構對合同的不當干預,加強了對合同當事人的約束力,提高了合同的對抗力,擴大了合同的效力范圍,完善了合同的效力體系,有利于加強合同活動中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改善市場交易秩序。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的擴大繁榮,通過進一步規范合同的效力,將對維護我國的經濟秩序、保護交易安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