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摘要]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談了文學作品閱讀技巧教學,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能夠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文學作品 閱讀技巧 教學
一、講授作品時,更多地傾向理性化
教師們的授課大多僅僅停留于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方式老化,文學教學枯燥乏味,令人生厭。往往把字詞句段從作品中抽出來孤立地進行分析,從而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性,影響了學生對作品審美的整體把握。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很多教師又往往習慣于現有的結論,致使閱讀過程基本成為對教材上的結論進行闡釋和印證的過程。
閱讀時要學會悟主旨。怎樣悟主旨呢?要關注題目、開頭、結尾,因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雖然有的題目直接,有的題目含蓄,但是,無論如何都會透露出相關的信息。所以,接觸每一篇文學作品都要向自己問一個問題:文章為什么要取這個題目呢?另外,閱讀文章往往喜歡采用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寫作手法,主旨句經常會出現在篇首或篇尾,還要關注作者和寫作時間。因為,學生答題必須站在作者和出題人的角度看問題。有些學生習慣于自己的思維定式,把自己的想法當成了作者的觀點,不能隨文就理,以致失分。以往的做題經驗是學生拿到一套文學作品閱讀試題,園圃吞棗似的閱讀之后,馬上審題解答。學生盲目傲題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大局意識,整體意識。學生抓住了主旨與思路就能夠居高臨下地審視問題,不會出現文意理解的偏差以及答題思路的混亂。或者說,看一篇文章,我們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應該是看沒看懂,而衡量的標準就是主旨與思路。一般地說,以寫人為主的文學作品,要先把握寫了什么人,該人做了什么事,這些事有什么共同點和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這件事情蘊含的深層意義是什么。寫景狀物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這個情是怎么抒發出來的。所以,就題解題不如以不變應萬變。
二、文學閱讀教學回歸感性,需要讓學生展開想象以重現形象
對于沒有想象力的人來說,文學作品只不過是在時間上延伸的語音和在空間上鋪排的文字;而對于具有充分想象力的人來說,那就是一個世界。“心靈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論與想象的活潑性相關,就范圍而論與想象的豐富性相關。分析能力占主導地位必定剝奪了想象的激發和威力,對象領域的進一步限制必定減少了他們的豐富性。愛抽象思維的人往往具有一顆冷漠的心,因為他們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打動人的心靈。”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如果欠缺想象力,就很難做到豐富精神世界,那就更不用說產生獨特的感悟了。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葉圣陶先生曾說: “要領會這兩旬詩,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lO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10個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于文字中看出圖畫來,這是閱讀文學作品需要練就的本領。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正是個人的體驗性想象填補了文本的空白,從而使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具有生機勃勃的活力。回歸感性的文學閱讀教學,首先在于解放學生的精神,給予學生心靈上的自由與愉悅,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充分的體驗,使作者筆下的藝術形象在其心中獲得更加鮮活的再現;甚至臻至這樣佳妙的境界:忘卻了自我,與作品相融。
三、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關系,重新確認師生關系的存在狀態
從實踐思維的角度來看,文學閱讀教學是一種感性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閱讀教學要突破作品、教師、學生作為單個存在物的圈囿,關注教師與學生開放的存在狀態及他們之間多種關系的存在。首先,在文學閱讀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一種本體的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一種具有身份差異的本體的存在狀態。其次,師生關系是一種完全的存在,關系雙方都各自以整體與對方發生關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以自身的一部分,而是以自身的整體與學生交流的,他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離開他自身整體而單獨與學生交流。
四、強調教學過程中主體的權利及其讀解的責任意識
“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教育的首要職責和任務就是喚醒學生處于沉睡狀態的‘自我意識,促使他們由‘他在向‘自在狀態轉化。”文學閱讀教學也不例外。文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都不應是被動、消極的作品意義接受者,而是文學閱讀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及文學作品意義的建構主體,他們都有對文學作品既有意義解讀和新的意義建構的權利。換言之,文學閱讀教學是師生與文學作品相互作用并建構意義的動態過程。以實踐思維關照,文學閱讀教學過程就是一種生活過程。它建立在主體之間生動而豐富的日常交往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過程中人的回歸也就是向生活世界回歸,擺脫科技理性的束縛,恢復師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讓他們體驗生命和存在的真實意義。這意味著思考問題的重心要從單純地關注文學作品轉向同時關注人自身,讓他們的自我意識從“沉睡的狀態”中喚醒過來,從而激發起主體思維。
五、通過以情生情、以境生情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文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自主地體驗作者的情感;同時要適當地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引發學生心中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一是以情生情,一是以境生情。前提是教師首先要深入體驗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善于用這種情感打動、感染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活潑、形象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言語來傳達作品中的情感,讓學生再通過閱讀和誦讀,真切地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品的美質。教師也可以恰當運用表情傳達作品中的情感。發自內心真摯情感的表情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情境中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以情動人的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受到感染,觸景生情。
參考文獻:[1]孫建龍.對當前文學閱讀教學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8.[2]夏桐枝,季杰梅.大學校園文學閱讀現狀與思考[J].教研探索,2007,(4):32.[3]朱聰富.讓文學閱讀教學回歸感性[J].教育導刊,2006,(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