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言君
摘要:正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不斷鞏固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現實看,既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經濟基礎鞏固和完善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又是重大實踐問題。從人的異化復歸歷史趨勢看,屬人力產權實現條件創造的基本制度建設。貫徹兩個“毫不動搖”中出現的“兩個異化”現象,閹割了兩個“毫不動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嚴重削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因而,需要充分認識和正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意義,警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異化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兩個“毫不動搖”;“兩個異化”;人力產權
中圖分類號:A849.1/D616/F0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2-0009-04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即“12.18”講話)中,再次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積極推行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之前,他已有多次強調和重申。當然,這都是對十六大提出的兩個“必須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精神的一再重申、強調。結合近幾年的國內外背景和人力產權異化復歸的歷史趨勢,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黨中央這一系列重申、強調的意義。
一、一再重申和強調貫徹兩個“毫不動搖”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
一再重申和強調貫徹兩個“毫不動搖”的時代背景,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內現實背景,二是西方“和平演變”等國際歷史教訓,三是人的異化復歸歷史趨勢。
第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僅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堅持不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重大實踐問題。黨中央對這一重大問題一再重申和強調的國內背景,首先是中國改革開放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嚴重干擾,致使社會主義上層建筑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即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受到削弱,以及相應出現的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過分懸殊現象。其次,中國2007年出現了一股咄咄逼人的“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思潮,用三種手法,企圖歪曲乃至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一是歪曲。如把“實行包產到戶”、“實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一系列新政策,歪曲為“這屬于民主社會主義”。二是栽贓。如講“胡錦濤主政伊始……保護私有制的重要條文載入憲法,這標志著中國踏上了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其實中國憲法中并沒有“保護私有制”的條款。三是恐嚇。講“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種恐嚇有兩層抹殺:一是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使中國處于危險中,需要挽救!從而抹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使中國富強起來的事實。二是社會主義沒能救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轉變為民主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得救!從而抹殺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由此足見黨中央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性、針對性和迫切性。“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的又一次表達。
第二,一再重申和強調貫徹兩個“毫不動搖”。有深廣的國際背景。首先是蘇聯的教訓。當年蘇聯在改革的指導思想上,放棄馬克思主義,以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為指導;在改革的經濟性質上,放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采取以私有化為主的“休克療法”;在改革的政治性質上,放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走多黨制為主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結果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東歐其他各國也多大致如此。蘇東各國“改革”的失敗,都是“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失敗,犯了方向性錯誤。其次是拉美及東南亞各國盲從新自由主義,致使經濟幾近崩潰的教訓。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國家,包括經濟強國如日本等陷入美元“匯率陷阱”,長期不能自拔的教訓。中國的國有金融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命脈,其主體地位已不僅僅關乎中國的金融安全問題,而且關乎整個國家經濟、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筑的安全問題。由此聯系到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可以說,這是胡錦濤總書記“12.18”講話再次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直接國際原因。
第三,從人的異化復歸歷史趨勢,一再重申和強調貫徹兩個“毫不動搖”,是創造人力產權實現的歷史條件,推進人力產權異化復歸歷史趨勢的必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當前的金融危機正在繼續雄辯地證明,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是真理,馬克思基于勞動異化理論提示的人的異化的復歸,即人力產權異化的復歸,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趨勢。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在繼續雄辯地證明:中國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努力創造人力產權實現的經濟基礎,進一步確立和推進人力產權異化復歸的歷史趨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是歷史的正道。
應該說,胡錦濤總書記一再重申和強調貫徹兩個“毫不動搖”,重申和強調的是堅持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方向,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重大意義。
二、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必須全面正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
30年來我們黨都一再強調: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因而,在改革開放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全面、正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處理好兩個“毫不動搖”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但事實上,與兩個“毫不動搖”相悖,實踐中出現了局部的“兩個異化”現象。
其一,是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異化為僅堅持第二個“毫不動搖”,忽視甚至放棄“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只重視“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些地方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