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紅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觀念不斷更新,以學生為主體,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換位思考,以求教學相長。
關鍵詞:教學 換位思考 學生 思維 興趣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的教育觀念要不斷更新,要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地位,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現在面對的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普遍聰慧多才、愛好廣泛,比較注重自我,但同時也存在學習焦慮、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強、對網絡依賴等問題,他們自信又比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這要求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其個性的變化,多從學生的角度和需求出發,進行換位思考。
教師換位思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教學成果不是教學一方勞動的成果,而是師生共同勞動的成果。教的勞動和學的勞動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教學效果一定會好。教學效果的優質程度與教學雙方的融洽程度成正比。要想師生關系融洽,除其他因素外,雙方換位思考有重要意義, 特別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換位思考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以心換心,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珍愛學生的每一份自尊,教師面對的是聰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們更需心靈的撫慰,更需體貼入微的愛心,教師在教學中,要仔細審查自己的言行,任何針對學生的表揚、批評、鼓勵,都要始終為學生著想,多一些鼓勵,多一些理解,多體驗學生的感受,以人格的力量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學的信心,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從而得到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
那么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換位思考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一、備課時進行換位思考
教師角色換位要求我們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的地位,在備課過程中一改以往只注重研究課程標準或教材而轉變為重視研究學生。研究學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發展的需求,以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變化。這樣,我們的備課過程就不再僅僅琢磨我們怎么講能講得清楚、透徹、到位和學生聽得懂,記得牢, 而應重點研究的是:課堂上怎樣才可以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好,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如何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如何能讓學生的眼、耳、口、手協調并動。如在講鈉的化合物時,我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我先問學生我們通常用于滅火的材料,然后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可以“滴水聲火”、“吹氣生煙”,并提前做了過氧化鈉與水,與二氧化碳反應兩個實驗,一下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在講碘的性質時,穿插小故事:方志敏曾在獄中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知道魯迅先生是怎樣看的嗎?隨即出示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看不出任何字跡。當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涂在白紙上時,“熱愛我們的生活”幾個藍色的大字呈現出來。一個簡單的實驗,就會使學生興奮不已,驚嘆化學的奇妙,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在備課的時候認真思考教學的不同環節,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思學生之想,思學生之疑,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得到學生的共鳴,實現教學共長。
二、課堂上進行換位思考
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上課時卻教得很費勁,學生學得也很被動,師生之間缺乏默契。這時,教師就要“換位”思考,考慮學生現有知識狀況、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們思維的因素。比如,一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學生不配合教師,可能是問題問深了,學生踮著腳也夠不著;也可能是問題問淺了,學生認為不屑回答;也可能是問題問得漫無邊際,學生無從回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一個講授者、課堂的主宰者,變成學生成長的合作者和朋友,變成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就必須做到:首先在教學模式上,由講解型變為自學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讓他們自己閱讀,自己感受事物,觀察、分析、思考問題,讓他們明白事理,掌握知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由老師變為朋友。通過教師正確引導,讓學生把感悟深刻的東西講出來,師生共同總結掌握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師如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另外在組織形式上,由主宰者變為合作者。讓學生利用各種學習方式,通過感知途徑,在集體與個別學習中,在思考、操作、爭論、探究的過程中實現有效學習。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開展學習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都有機會經歷“看、想、 聽、說、辯”的學習過程,教師置身于其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創設條件給學生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給學生一個表現自己獨特見解的平臺, 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啟發誘導,便可達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三、課后仍需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還要體現在課后。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不論我課前做怎樣的準備,講完第一節課后,總感覺第二節以后的課,總比第一節強,原因就在于每上完第一節課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方式上都會作出調整,從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上的疏漏、失誤,在下一節課都會加以關注,經常性的反思,確實使我的教學少走許多彎路。另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還有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所設計的問題難道偏大或自己創設的情景,學生不理解,有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對學生的評價不恰當,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及時的反思,并進行探究和剖析,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出現,從而促進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
教師在課前,課中與課后學會換位思考,蹲下來與學生平等交往,將“課堂中生怕講不清楚的地方”拿出來進行思考和探討,將難點攻破,將教學中的不足與缺陷進行思考和總結,我們就會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贏得學生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劉知新.《中學化學教材教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