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風光
摘要:哲學作為指導人們生活的一種智慧,是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思想支撐和自我表現意識,它包含著特有的生活性與社會性,并且涵蓋了與之相關的多個領域,而源于生活的藝術同樣也是人們對精神層面的智慧表達,雖然兩者以不同的呈現方式來表達著自己,但同處于精神層面的藝術與哲學卻有著密切的聯系,哲學為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思想源泉,藝術作品也常常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本文在陳述以上觀點的同時更側重于探討哲學對藝術的潛在影響。
關鍵詞:哲學 藝術哲學 現實意義
哲學是什么?哲學就是指導人們生活的智慧。在胡軍先生的《哲學是什么》一書中,我領悟到了哲學不僅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思想支撐,它更是一種理性精神。哲學大體分為三部分:宇宙論、人生論及方法論。宇宙論又稱形而上學,它主要探討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生論即人生觀,它探討的主要是人生的追求及歸宿問題;方法論又稱知識論,包括科學理論與邏輯學;總之,宇宙論與方法論都是追求真的,倫理學是求善的,美學是求美的,所以哲學應該包括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全部內容。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它更偏向于實踐理性,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領域的自由,而非西方哲學中的純粹理性。哲學作為人類的自我表現意識,則包含著其特有的生活性與社會性,并且涵蓋了與之相關的多個領域,當然藝術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同樣處于精神層面的藝術與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哲學為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思想源泉,藝術作品也常常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
其實藝術發展至今,始終都在反映和表現著人類自身的情感和經驗感受,始終記錄著人類智慧的積淀,這些積淀便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也就是藝術家們各自的生活智慧,即藝術哲學。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不僅能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共同的心理氛圍,和一種文化共同的價值取向。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能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它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的產物,而且還能很好地參與社會,是自己的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綜觀整個美術史便可發現,早在我國古代,哲學對藝術就有了很大的影響。先秦時代的哲學著作《莊子》影響了之后的玄學、玄學又影響了佛學、佛學則影響著宋明理學的發展,所以不論是儒家哲學還是道家哲學,無一不是我國古代藝術家們的創作思想來源,這也就是我們從古代書法和繪畫中所感受的“道”,按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中的說法,這種“道”實際上就是一種思辨的生活態度,然而對于中國藝術而言,它何嘗不是一種哲學的智慧呢?大量的古代藝術品都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觀,特別是古文人畫,更是沾滿了寧靜淡泊的哲學意味,禪宗之道的哲學觀幾乎成了當時畫面意境的唯一支撐。“畫以立意”、“文以載道”、“詩以言志”不再只是藝術創作宗旨,而是對廣義哲學的全面釋義。直到今天,哲學對藝術的這種支撐仍不失其魅力,它在我國的現當代藝術中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影響。
“85思潮”時期的藝術就是受社會哲學文化影響的一個很好例證,它實際上是在文革造成的深層危機感中產生的,它是人們在不滿當時左傾美術路線和厭倦了陳舊的美術窠臼的社會背景下,試圖從西方藝術中尋找新出路而掀起的反傳統運動。然而在那個還沒真正適應引進和開放的年代里,各種藝術流派、思潮的涌入為原有的中國藝術帶來的不僅僅是新鮮血液,而且還有強大的沖擊;當時的藝術家大都歷經過從“壓迫——迷茫——危機意識——探索”的思想磨難過程,沉浸在眼花繚亂的西方藝術中,他們深感中國的落后,認為醫治中國人精神的良方便是西方現代藝術中所體現的自由與個人化的精神,然而他們卻看不到自身的問題,也沒能立足在本土文化之上,最終造成了處世哲學觀與群體主體意識的遮蔽與缺失,甚至有人用“藝術大躍進”來比喻85時期。在這種社會哲學思想指導下的藝術創作難免會烙上了主體性缺失的哲學意味。
而藝術正是在這種本土文化的背景下走向全球化多元化的沖突和融合,同時藝術家們也在不斷的尋找各自獨特的語言來表達和參與社會的發展,在我校舉行的“抗戰時期大后方美術高層學術論壇”上,林木先生的一番話令我獲益匪淺,他說:“所謂現在中國提倡的新面貌是什么?乃是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又是什么?乃是一種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可以體現在諸多方面,它包括人文精神、藝術精神等等,而中國的藝術精神不就是一種處世哲學嗎?哲學是社會的哲學,藝術也是社會的藝術。記得陳傳席先生在他的一次講演中曾說:“任何一門學問都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并與社會有某種聯系,只關注自我而不關注社會的人不能稱其為大家”,藝術創作也是如此。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也曾說:“每個時代必須有它自己的藝術家,他能表達那個時代,且能為未來復制那個時代。”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句話:“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則只能導致野蠻,而社會也會隨之變成文化的沙漠。”由此社會現實與藝術創作的關系可見一斑,社會是人的集合體,人又能從社會現實中汲取營養來進行各式各樣的創作,西方的藝術同樣如此,不論是古代原始壁畫還是充斥著不羈與反叛的當代藝術作品,都能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藝術與社會文化、哲學之間的血肉聯系。
時下,我國的當代藝術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金融危機造成的拍賣冷盤使得一些偽藝術家們迅速轉向,另一方面,社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又在不斷的尋求適合市場的藝術新秀,藝術的發展到底何去何從?誰也無法預料。但如果通過藝術中所表現的哲學精神去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并理解它的形式的話,我們就能把握它發展的大致方向,這樣我們不僅能發揮哲學對藝術的推動作用,還能更好的讓藝術為社會服務,從而推動我國藝術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書目:
①胡軍.《哲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②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③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④藝術家編委會.《哲學與歷史系的再生緣:藝術史的空間》.學林出版社, 第三卷
⑤劉瑞笛.《藝術終結之后》.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