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凌云
摘要:審計風險貫穿了審計工作的全部過程,要求審計人員根據審計風險的成因進行正確的審計,降低身價風險的產生。本文根據審計風險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防范有效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審計風險 成因 防范措施
審計風險, 在西方審計界是指由于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的錯誤判斷和處理所造成的審計結論與審計對象的事實相脫離的可能性。我國一些審計專家把審計風險定義為:由于審計人員本身或審計行為以及被審領域的各個環節在一些不易被審計人員或容易被審計人員忽視的事實,從而導致真實經營狀況與審計報告最終結果相偏差的潛在可能性。
一 審計風險的基本特征
1、必然性。審計工作是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由于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的制約與推動,使得財務活動愈益復雜,出現差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審計風險只能控制和不斷削弱它,但永遠不能完全消除。
2、深層次性。國家審計風險的后果更多地表現在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等較深層次方面的損害。任何審計意見的偏差,審計結論的失誤,審計處理處罰的不當,都極有可能導致政治上的動蕩,社會的不穩定和經濟上的負面影響,這一點在宏觀審計和專案審計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和明顯。
3、相對有限性。對于社會審計而言,“深口袋”責任擴大了審計人員承擔責任的范圍,社會審計風險可以導致社會審計組織的破產倒閉。而國家審計在其風險發生時,則可能要支付一定額度的賠償,但大部分情況下是以撤銷審計決定的形式來糾正審計結論的偏差,而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嚴重后果。所以說,國家審計風險對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本身來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相對有限的。
二、 審計風險的成因
1、關于被審計單位所在行業的因素主要有:競爭激烈的行業;迅速增長的行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大量營業失敗存在并且衰退的行業;國家化趨勢的行業;政治環境或其他原因導致法律限制的行業。
2、審計管理體制不合理引發的。經濟上,組織上和精神上的獨立是審計結果客觀公正的前提。《審計法》 規定,我國審計機關實行在總理和地方負責人領導下的行政管理體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的雙重領導。在審計機關實行 “雙重領導”的體制下,各級審計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在經濟上、組織上和精神上必然受制于同級政府。而有些地方政府從狹隘的地方利益出發,干預、限制、影響對被審單位某些問題的審計、處理和向上反映,有些政策、法規相互之間矛盾重重,這一切都給審計造成了一種“兩難”處境,不認真審計不行,認真審計也不行,使審計的獨立性,客觀公正性受到干擾,審計的結果與事實出現偏差,從而導致審計風險。
3、審計評價依據不足風險: 取得審計證據后,必須依靠審計評價依據來衡量和判斷審計對象的正確性、真實性、合規性及合法性。然而,現階段我國審計評價依據本身也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主要表現在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審計實踐中難以選擇可依據的政策、法規標準。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許多領域的拓展沒有前人的先例和經驗,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但未來難以預料 ,政策的變化在所難免,這不但給政策的執行單位造成了混亂,也給包括審計在內的政策執行的監督公證部門帶來麻煩;另一方面,新舊體制轉軌,現階段法制尚不健全,有些法律、法規本身相互之間也有矛盾。這一切都使得審計依據不足或缺少依據,這樣,如此開展的審計和得出的結論,就必然存在風險。
4、審計人員不稱職引發的。作為一名國家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淵博的業務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樹立國家審計的權威。但是,在我國現階段,部分國家審計人員政治素質低,專業知識少,職業道德差。表現在具體審計工作中,超越職權范圍,違背職業道德,不嚴格遵守審計紀律,不認真執行審計程序和審計標準,在原則和事實面前退縮動搖,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濫用職權,營私舞弊。對被審單位存在的違法違紀問題,該查的不查,不該查的卻查,抓小放大,避重就輕,或隨意取舍和隱瞞查出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審計處理處罰上,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處罰不當,弄虛作假,以審謀私,這些不法行為無疑都會給審計工作留下極大的審計隱患風險。
三 審計風險的防范對策
1、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是降低審計風險的主要環節。我國審計隊伍總體來說比較年輕,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顯得十分迫切。除了通過嚴格的資格考試和注冊制度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理論水平 ,同時可以達到在職人員知識更新換代的目的。
2、以“經濟責任”為中心,實行承諾審計。要開展審計調查,應以財經法紀審計、 財務收支為主要線索和基本內容,防止脫離審計責任而擴大“ 審計內容” ,特別是將本應屬于干部、人事部門的工作結論,引到“責任審計”之中,切忌“大包大攬”。另一方面,審計機關不能對被審計單位提供資料的真實、完整和可靠負責。審計主要是通過審查被審計單位的有關資料來發現問題,但有些違法問題不一定在有關資料中明顯的記錄和反應,或者是因為審計手段的局限性很難深入查證。為劃分責任,審計機關應當要求被審計單位及其負責人對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書面承諾,從而提高審計獨立性。
3 、執行初步風險評估,即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聯合。目的是通過風險評估, 選擇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審計查核程序。即首先考慮固有風險,再對控制風險作出初步評估。在對控制有效或無效作出判斷時,主要是對客戶管理意識、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質、控制程序設計本身是否嚴密,分工分職是否良好作出判斷。如果有效,則進一步對可依賴程度和發生重大審計錯誤的可能性作出判斷。在此基礎上再評估審計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并確定審計查核方法。這主要在審計中期完成。具體內容包括:確認重要的作業和交易;了解重要交易之流程,繪制流程圖;研究判斷錯誤可能發生的所在,初步評估控制風險
總之,審計風險是由諸多因素引起的,除了管理與防范的措施外,完善和健全制度也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審計工作者應以《審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為依據,加強審計主體運行規范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鐵群.論社會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2.
[2]李金華.審計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3]柯曾國.談審計風險及其控制[M].陜西審計,2002,(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