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力 胡 兵
摘要: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相關的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依托,城鎮的存在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城鎮化的發展對產業發展起到的是加速和系統聚成的作用,產業發展推動了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入。
關鍵詞:城鎮化 產業 協調
一、城鎮化給農業發展提供動力
世界城鎮化規律顯示:凡是城鎮化進程正常的國家和地區,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業也越發達,如美國、日本。城鎮化的起步要依賴于農業,但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又有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城鎮化對農業的推動作用表現在:
(1)城鎮發展可以形成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刺激農產品需求,有利于農業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城鎮化水平提高的直接結果表現為城鎮人口數量的擴大,從而形成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刺激農產品需求。
(2)城鎮發展促使農業從封閉的自給農業向開放循環的市場農業轉化,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城鎮化在為農村居民提供利用自身勞動力資源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為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和規模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3)城鎮發展使農業從“生成農業”向“多功能農業”轉化。城鎮化誘導農業部門從提供單一的生產性功能向提供生產、生活與生態為一體的多重復合功能轉化,有利于農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這種農業綜合體系中,農業生產將建立在人口、資源與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
(4)城鎮化能誘導農業結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升級、轉化,促進農業良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城鎮化對農業發展做出推動作用,是建立在城鎮化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的。在城鎮化過程中,如果忽略了城鎮發展應與農業發展相協調,必然導致城鎮發展阻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也必將阻礙城鎮化進程。
二、城鎮化對工業的促進
隨著城鎮化的提高,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居住活動開始不斷向城鎮集中,而城鎮生產活動的聚集和人口的增加,城鎮基礎設施的興建和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聚集經濟效益的強化,會作用于工業化,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所以說城鎮化適應工業大規模集中生產的需要,能夠極大地推進工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
(1)城鎮化產生聚集經濟效益。工業在城鎮聚集會產生巨大的聚集經濟效益。因為工業是一種外部經濟。例如,工業生產發展需要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而這類設施的公共使用也會節約成本,提高生產率和使用效率。城鎮化的經濟效益可歸結為:(1)城鎮基礎設施可以產生所產生的規模效應。(2)城鎮可以找到高質量的生產者。(3)城鎮中存在的競爭有利于技術的進步和基本建設成本的節省。(4)城鎮有較大的市場,市場規模效益明顯。(5)城鎮使工業生產同原理市場和銷售市場緊密相連,即節省了運費,又使商業信息暢通。這些經濟效益都會促進城鎮中的工業健康、快速發展。
(2)城鎮化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工作效率。城鎮化所形成的人口集結,各種熟練勞動力、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匯合,不僅使勞動力得到最合理的組織和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使企業人員更富于進取精神和競爭心理。城鎮集中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大有利于勞動者各方面的發展。
(3)城鎮化會帶來工業和社會經濟生活的巨變。城鎮化會產生巨大的中心城鎮,形成城鎮群,使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巨變。這種城鎮群的特征是商業和服務業集中在中心城鎮,工業已開始向郊外擴散,形成工業衛星城鎮。中心城鎮主宰著國內經濟,其中心作用就想“心臟”和“頭腦”一樣。
三、城鎮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基礎
第三產業提供的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服務產品具有非儲存性,生產、交換、消費的同時性等特點,使服務需求本身具有聚集的特性。只有當生產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當規模,產生對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強大的市場需求,才足以支撐服務行業的不斷產生和獨立性。所以,第三產業的產業特征對聚集有著一種內在要求。所以,第三產業的產業特征對聚集有著一種內在要求。在聚集為特征的城鎮成為第三產業的需求基礎。從城鎮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歷史可見,城鎮最初就是農產品的集散地、手工業的集中地和第三產業的基地。很多的第三產業行業最初就是出現在城鎮。在現代社會,城鎮化從需求的角度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1)城鎮化過程誘發第三產業新行業出現和推動傳統行業發展。城鎮化過程中的工業聚集促進了第三產業中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城鎮是工業化的空間聚集表現,由工業化引起的城鎮聚集必然要求行業間的要素、商業、信息發生各種交換與聯系,從而引發交通、通訊、金融、保險各類市場的發展。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聚集還促進了第三產業中生活服務業規模的擴展以及與勞動力的培訓、配置相關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和各種人才培訓的發展。
城鎮化過程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市場化轉變,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市場條件。第三產業的生產自始自終就與市場交換相聯系,這是由服務產品在需求結構中的地位和服務產品的非實物性決定的。對服務產品的需求,是在滿足了生存需要的基礎上的較高層次的需求。城鎮化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土壤。城鎮化的過程就是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
(2)不同規模的城鎮聚集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不同結構與規模。由于資源的差異性和比較優勢規律的作用,工業化過程中城鎮的聚集有著不同的類型和規模。這就會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內容結構和規模。一般來說,在因工業化聚集而成的中小城鎮中,第三產業的核心部門是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商業飲食、物資供應等在內的流通部門。金融保險、服務業、科學文化教育業等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發展規模,服從于城鎮工業本身的需求。這些城鎮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往往低于第二產業。在大城鎮和特大城鎮中,第三產業的核心部門主要是外部效應較高的現代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產業、商業、旅游業、旅館業等。其他的第三產業的部門也門類齊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較重的比重。如東京、香港、新加坡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高達70-80%,金融業占GDP比重達30-40%??梢?大城鎮或特大城鎮的第三產業結構或規模都與中小城鎮有重大差別。
四、小結
產業發展是城鎮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城鎮的存在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城鎮化促進了經濟發展,使人口和資本由分散無序狀態變為高度集中地有序狀態,使生產要素得以合理組織,先進技術得以大規模采用,勞動生產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的推動力經濟發展。城鎮化對產業發展起到的是加速和系統聚成的作用,產業發展拖動了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入。所以產業發展與城鎮化互動關系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既是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增加為標志的產業結構升級會推動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鎮化率的提高;反過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鎮化率的提高,又會帶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
參考文獻:
[1]陳柳欽、徐強.促進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協調發展[J].學習論壇,2005 年2 月第21 卷第2 期
[2]章榮高.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提高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J].
[3]廉李章.河西走廊農村工業化條件下的城鎮化道路[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0 卷第5 期.2001,10
[4]王冉、付曉東.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小城鎮發展[J].改革論叢
[5]楊治、杜朝暉.經濟結構的進化與城市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