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偉
摘要:質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質疑,能開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思 創新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來培養。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什么途徑,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無論走到哪里 , 都能很快與學生達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容,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教學語言令人賞心悅目。這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寬容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獨特見解,將其創造潛能發揮出來。
1、學生課堂上敢插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了疑,才能啟動創造的閘門,觸發想象與思考;敢于質疑,才能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2、學生敢對教材說“不”,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有學生對標題提出異議: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介紹書籍演變的說明文‘從……到…… '的句式表明最早的書籍是甲骨文,并非書籍的雛形, 所以,師生達成共識,本標題不能準確說明書籍的演變過程。
3、學生敢對教師說‘不 '人非圣賢,敦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 如老師范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教師板書哪個字筆順不對,學生總會指出、糾正 。
二、 樹立敢疑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疑就是不迷信課本、老師等“權威”。疑是學生思維的棱角,有疑才有思,才有問,才有進步,才有創新。敢于質疑問難,則是積極思維的表現。質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質疑,能開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并養成有疑即問的良好習慣。
1、要消除權威的影響。學生往往迷信書本,迷信老師等。要讓學生知道教材并非至善至美,老師也有講錯的時候,作者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參考答案只能是參考。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隨時都有可能發現問題。只有抓著“疑點”,并大膽質疑,才能啟思解疑,才有可能有新的見解,新的進步。
2、要鼓勵學生質疑。對于學生的各種異想天開,只要有一點創新的成份,教師都要予以肯定或贊許,并積極引導他們樂于開口,幫助他們解疑釋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①
3、要教會他們善疑。講究質疑的選點和提問的藝術,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問題。當然,對于課本中有疑點的地方,作為老師首先要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并予以懷疑,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疑點,啟發學生產生懷疑,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質疑中不能走向極端。質疑是求異思維的具體運用,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許多重大發現和發明,許多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求異思維的基礎之上的。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使之擁有創新的翅膀。
韓愈勸導弟子學必“誦其文,思其義”。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王夫之認為:“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②語文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教會學生多思、善思,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就閱讀教學而言,閱讀要和思考相結合。讀而不思則為盲讀,盲讀絕不是真讀。“重讀輕思”的現象正是導致中學生閱讀興趣不濃的重要原因;“讀而不思”則是導致他們閱讀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倡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思考性閱讀”,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指導學生閱讀的正確方法,鼓勵學生在讀與思中發現問題,提出思考性強,有一定價值的問題,進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閱讀新境界。
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發展。只有疑與思結合,才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多思能破疑,更能拓寬思維,推動學生個體學習的進步和思維的發展。多思是創新的雙翼。
四、重視訓練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聚合思維的能力。
1、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發散性思想,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多角度尋求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是發散性思維的三個思維角度。這三個思維角度又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養發散思維能力,應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入手,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逐漸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2、突破常規思維,主張變異思維。譬如語文課的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對立面中尋求立意,不失為一種求異思維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等,這種反彈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應該大力倡導,大加鼓勵。課堂教學中反向立意多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其創新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
3、突破固定模式,主張多元并舉 一名成熟的教師,大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有的還會形成風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師,課堂教學方式越多姿多彩。學生總有“常聽常新”的感覺。
總之,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如果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探究活動,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①《中學生天地》第37頁。
②《語文學習》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