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潮
近年來國內新建博物館發展勢頭迅猛,相對而言國外新建博物館較少。2008年10月我因公前往日本九州的博多,有機會參觀了于2005年10月才建成開放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該館在功能定位、硬件建設、軟件管理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定位
日本的博物館事業雖然極為發達,但是絕大多數是私立博物館。在日本能稱之為“國立”博物館的原來只有東京、京都、奈良3家,而且都著重于美術方面。九州國立博物館是日本相隔了108年后新建的國立博物館,而且是唯一的以歷史陳列為主導的國立博物館,其定位與中國的國家博物館極其相似。我們在拜訪該館三輪嘉六館長時,他不無自豪地對此予以強調。其實,九州國立博物館之所以定為“國立”,原因有很多,但我想肯定與日本國立博物館的地理布局有關,在日本西部至今沒有一家國立博物館。
九州國立博物館位于九州島福岡市東南的太宰府市,從博多乘輕軌約需30分鐘。太宰府為663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戰(即唐朝、新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發生的一次海戰,戰役以唐、新羅聯軍勝利,百濟的滅亡告終)大敗后于內陸設立的防衛中心,此后就成為統管九州全域的中心。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該地成了大陸文化與日本列島的文化交匯的樞紐,這一背景使九州國立博物館的辦館理念就是“從亞洲史的觀點解讀日本文化的形成”來組織展覽、收藏文物,并進行科學研究。
該館目前的基本陳列位于四層約1500平方米的“文化交流展示廳”。展覽主題是“海洋之路,亞洲之路”,按時代分為“探尋:滄海扁舟、繩紋之旅,傳播:農耕稻作、王權立國,揚棄:攜手漢字、汲取智慧,開拓:商達四海、物通八方,變革:東西交匯、日月同輝”5個主題和11個相關專題展區。僅從展覽的主題看,它是以日本與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為主線,但實際上也是一部濃縮的日本通史陳列,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學生參觀。從館方提供的開館以來的參觀數字中,僅4個月,觀眾人數即達到100萬,8個月就已沖上200萬,開館兩年就創下觀眾人數400萬的驚人記錄。我們在館內參觀時,絕大多數觀眾是學生。
九州國立博物館選址于天滿神宮附近?!疤鞚M神宮”是祀奉日本“天神”營元道真(845~903年)的神社(享廟)。營元道真是平安時期的文學家,身居相位,因讒貶謫太宰府,兩年后死于當地。村上天皇(946~967年在位)即位后為其昭雪,后被奉為“學問之神”和“天神”,于949年修建了天滿宮。日本的天神信仰有點類似我國的魁星崇拜,但其宗教性更明顯,其“天神祭”是日本的三大祭(另為山王祭、祗園祭)之一,全國有上萬的天滿宮。太宰府的天滿官是日本所有天滿宮的總本宮(祖庭),每逢開學或學校假期,來此祈福的學生絡繹不絕。九州國立博物館也展出了相關文物。我們參觀時正逢該館的《國寶天神特展》,展示了菅元道真的許多真跡,其中特別展出了他使用的來自中國的文物。該館最引人注意的是建有長達500米的專用自動扶梯直接連通天滿神宮,館、官實際上連為一體,兩者由此相得益彰,學生來天滿宮祈福,順道在九州國立博物館參觀展覽,九州國立博物館面向亞洲的日本史陳列就這樣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他們。
自明治維新以來,放棄鎖國政策的日本努力“脫亞人歐”走上現代化之路。日本發展的政策導向長期以來也是重歐美輕亞洲,因此在其教育體系中,博物館在文化教育推廣方面并不強調亞洲文化。在我去過的日本其他三家國立博物館中,有關中、韓文化的介紹多是以藝術品的形式向觀眾展示。比較而言,九州國立博物館在辦館方向、展覽定位、陳列語言方面,更注重面向亞洲的人文教育、文化思考,尤其強調自古以來九州與中、韓兩國的密切關系,向國民灌輸“文化起源與西部,起源與九州”的認識,在東亞文化圈的視野下展示日本歷史的發展脈絡。
在現代化過程中,日本的文化教育推廣一直以“國體觀念”(日本萬世一系的皇統)為基礎,以效法歐美為圭臬,此乃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主要原因之一。戰后日本雖說改弦易張,但對亞洲文化的忽視并未根本改變。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東盟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促使日本反思其以往文化教育推廣上的偏差,調整其文化教育的面向,引導國民重新認識亞洲文化。很顯然,日本朝野意識到沒有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發展,日本經濟的良性發展就無法進行。要使國民擯棄“脫亞入歐”的現代化觀念,形成社會共識,在亞洲文化的視野下重新解讀日本歷史顯然是最佳途徑之一。1994年6月,日本有關方面就成立“修建新構想博物館調查委員會”,后將新構想博物館定名為“九州國立博物館”,地點就設在和大陸文化交往最早、離大陸最近的福岡縣太宰府市。當然,有關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建立,日本方面未必有利用博物館教育修正現代化思路這樣直白的表述,但其博物館的定位、觀眾群的構成和社會效果卻反映了九州國立博物館在定位上的深刻文化思考。
九州國立博物館的硬件
九州國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為全封閉式玻璃幕墻建筑,分為地下2層,地上5層,地面高度為36米。由于是新建的國立博物館,其硬件設施極其先進和完善,主要反映在設備的設計和選用強調環保理念,并采用了當前最新的技術,例如地熱采集、雨水收集系統、多晶硅膜太陽能電池、污水和實驗室排水分離系統、庫房惰性氣體氮消防設備等。僅從電梯一項來看,就安排了2臺專用庫房電梯,6臺工作電梯和5臺觀眾使用的自動扶梯,功能分類明晰,使用極為方便。
陪同我們參觀的是該館的財團專務廣崎靖邦先生。據他介紹,九州國立博物館的設計與建設與我們常見的博物館自己選定設計方案和代建的方式不同,它先由“修建新構想博物館調查委員會”制定基本計劃,由文化廳、福岡縣和為該館專門成立的一家“促進財團”共同實施,其設計和施工管理都由同一家單位(菊竹·久米設計共同體)控制,以保證設計理念在施工中得到貫徹。從1994年啟動項目規劃到2004年建筑竣工,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真正開工建設只有3年的時間。如此之長的規劃和細節磨合,使該館建成之后就以超一流的水準成為日本當代博物館的標桿。很顯然,專業團隊介入博物館的設計既能滿足博物館用戶的功能需求,又能使新理念、新技術及時得到貫徹和應用,避免了出現博物館硬件建設完成,而存在功能缺失的尷尬。在參觀過程中,其硬件設施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該館為文物安全設計的防震措施。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其建筑的防震措施嚴格自不待言。而作為文物收藏展示單位的博物館,其防震措施更是各類建筑中的頂級水平。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建筑防震由多種方式組成,
整個展廳和庫房是建立在防震層之上,防震層的基礎面由147臺樓層橡膠絕緣體、45臺彈性滑動基礎和40臺鋼棒減振器構成。在地震發生時能夠保證盡管樓體搖晃而庫房和展廳不搖晃或者極少搖晃。另外在文物庫房內完全采用原木裝飾和原木文物柜,以最大限度增加摩擦阻力,即使出現震動也可以減少因滑動帶來的文物受損。廣崎靖邦告訴我們,該館建成后即遇見一次六級地震,儀器顯示整個庫房沒有一絲搖晃。九州國立博物館的防震、減震措施對我國在汶川地震后如何在地震多發地區建設博物館文物庫房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九州國立博物館管理與服務
現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已由收藏、研究、教育推廣向服務性方向發展。娛樂性、趣味性、舒適性、商業性、獲取資訊的多元性和方便性都是現代博物館服務要優先考慮的目標。該館是收費博物館,門票為420日元,中學生和大學生是130日元,相對而言不算貴(奈良國立博物館門票500日元,福岡市博物館門票1200元)。為了方便觀眾,博物館的資訊臺是我見到最人性化的一個,其低臺設計滿足了殘障人士和兒童的需要,不同語種的導覽手冊在資訊臺背景燈的映照下非常醒目。館內的交通指南豐富而詳盡,各種導覽標志清晰,而且都有日、英、中、韓4種文字和圖形符號,這或許也是該館面向亞洲的具體表現。
九州國立博物館還設有劇院和觀眾可以動手體驗亞洲文化的“亞細吧”,大廳內開辟了供觀眾休閑的咖啡廳。館內也有供觀眾用餐的日式餐廳,其質量和用餐環境極具水準,從中或可反映該館在滿足觀眾需求方面已按照星級酒店的模式進行管理。
九州國立博物館作為日本最新建成的博物館,其硬件設施國內新建的博物館或許已能跟上,但國內業界要在管理與服務上達到或者超越它,仍有許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