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2009年3/4月第62卷第2號
一個木乃伊的生活
最新掃描顯示,女祭司不僅僅有漂亮的臉蛋
約在公元前800年,一個名叫梅熱薩姆的富有的埃及女祭司在底比斯的卡納克神廟侍奉阿蒙神(Amun,創世之神)。她主要的工作是演奏打擊樂和管弦樂來取悅并撫慰阿蒙神,并通過演唱贊美詩來歌頌他的名字。她死后,身體被制成木乃伊并被封在由大量亞麻布和石膏層層纏繞的緊身的棺材中。這棺材被涂以描繪她理想化的肖像和形象的彩繪,用來確保她能夠成功往生。此外,還有象征重生的花環、光圈在獵鷹之上盤旋的畫面,也象征著重生。棺材上還描繪了古埃及太陽神荷魯斯的四個兒子,他們是她體內被移走的內臟的守護者。畫面中的兩只豺代表著烏普奧特神,即通往大墓地之路的開啟者。
這具木乃伊在1920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亨利·布萊斯蒂德購入,后一直被收藏在東方研究博物館中。由于歷任充滿好奇的管理者不忍破壞木乃伊精美的裝飾,使得脆弱的靈棺和尸體得以塵封至今。但近來最新的飛利浦256型切片掃描儀為科學家研究梅熱薩姆木乃伊帶來了曙光。這項研究的結果和關于音樂女祭司在神廟及家中的角色的突破性研究是此次”梅熱薩姆:古埃及的神廟歌者”展覽的主題。去年9月,展覽會的管理者埃及古物學者EmilyTeeter和木乃伊保護人員將梅熱薩姆的棺材放進一個長方形木箱。木箱外面描畫的是黑色的維阿杰特女神的眼睛,就像通常描繪在古埃及人的棺材上的保護標志,相信這樣就可以讓里面的木乃伊看到外面。之后,他們把木乃伊送往芝加哥大學醫院的急診室。放有梅熱薩姆棺材的箱子躺在輪床上,被推入通常內科醫生用×光穿過切片組織來診斷癌癥、心血管疾病和其他醫學情況的CT間內。近40個人擠滿在醫院的CT間內目擊這歷史性的掃描。東方研究所博物館館長Geoff Emberling回憶道,“哦,我的上帝,當時每個人都很興奮!“。
《考古研究雜志》
2009年3月第17卷第1號
新石器時代大進化:大進化理論和文化變革的研究
在運用生物進化對文化變革進行的長期研究中,考古學對大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是其最新進展。研究這一范例的考古學家認為,大進化理論能夠有效反應出新達爾文理論生物進化方面有關文化變革研究中的缺點。研究大進化理論的考古學家強調的是分級作用過程中的文化變革,而非個體特質。雖然支持新達爾文主義的考古學家推翻了所有人類意圖對文化變革的作用要素,但對支持大進化理論的考古學家而言,人權機構是文化變革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與現知的生物進化相比,它能夠使文化更快回應壓力并具有更大程度上的適應性和導向性。當主要文化發生演變時,可能變得迅速,甚至發生劇烈變革,同時伴隨著為了積極保持穩定而產生的快速發展時期與相對停滯時期的交替。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出現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人類史前歷史的兩次主要文化變革之一。在此,我們將審視近東地區的記錄,追尋原產地在這一地區的農業,以及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其他有關人口,社會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構成。雖然近東的實證普遍贊同大進化理論的基本原則,但是無論是基于大進化理論還是新達爾文理論,文化變革都不能通過單獨呼吁生物進化理論而被理解和接受。相反,人權機構在文化變革方面的主導性將文化變革與生物進化區分開來。他們要求更多有生物和社會科學基礎的樣本實例,這些實例最好能夠多元化,而少教條主義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
2009年第1期
淹沒于水下的記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已于1月2日生效,該《公約》成員國第一屆會議也于3月26日和27日在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召開。目前,世界上有三百多萬遇難船只靜臥海底;成百的裝飾巖洞、城市和建筑淹沒水下,等待探索。本期《信使》針對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遺跡的知識、如何把遺跡展示給公眾、如何保護這一珍貴易碎的遺產等問題進行了回答。
有關被盜文化財產的國際刑警組織專家小組會議
2月10日~11日,國際刑警組織專家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及文化文物部門在法國巴黎聯合召開了有關被盜文化財產的國際刑警組織專家小組會議。這是國際刑警組織對與曾在伊拉克發生過的搶劫、毀壞文化財產相類似的威脅、恐嚇事件的回應之一。
會議討論了對在2008年正式通過的相關決議的后續實施、由國際刑警組織秘書處提交的進展報告、在安全網站上建立國際刑警組織被盜藝術作品數據庫相關事宜、文化財產的網上售賣(后續措施)、其他各國和國際組織進行的活動,以及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海關組織關于文化財產出口認證的申請模板的進一步討論。國際刑警組織專家組是由來自國際組織、文化機構和執法機構的主要專家組成,這個組織是一個戰略咨詢委員會,處理總秘書處和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與藝術有關的犯罪問題。
水下文化遺產攝影圖片展
在各締約國關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的第一次會議上,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及文物部門舉辦的一場名為“水下的文化秘密”的攝影圖片展于3月26日~4月24日在法國巴黎展出。這次展覽展示了水下人類生存的美麗痕跡,揭示了發生在過去的美妙故事。從古代的船只失事、水下暗洞到捕魚的陷阱,該展覽揭示了水下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同時也展示了歷經幾個世紀,甚至是幾千年的驚人的水底文化遺產的保護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新版世界瀕危語言圖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月19日推出了新版世界瀕危語言圖譜的電子版。這一互動的數字工具呈現了世界上2500多種瀕危語言的更新數據,將可以得到使用者的補充、修改或實時更新。這份新版圖譜于2月21日國際母語日前夕推出,方便研究人員根據這2500多種瀕危語言的五個不同類別進行研究:不安全。危險、瀕危、垂危,滅絕(自1950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存世的6000多種語言中,超過200多種語言在三代后滅絕,538種情況危急,502種非常危險,632種危險,607種不安全。盡管有些語言已經在圖譜中標示為滅絕,但是它們正在得到復蘇。同時,由于有利的語言政策,許多土著語言的使用人數得到增長。圖譜同樣表明由于經濟原因、語言政策不同或是社會學現象,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國家活力不同。這份互動圖譜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語言項目之一。作為信息交流中心,項目的目標就是要促進人們獲得數據、使用地圖,并為各團體、專家以及國家機構的開放性辯論提供平臺。
關于海洋世界遺產地的選定以及波斯灣
和紅海的海洋保護區的研討會
2月24日~26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召開了關于海洋世界遺產地的選定以及波斯灣和紅海的海洋保護區的研討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保護聯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及巴林王國正在合作組建一個由全球性和地區性的海洋專家組成的研討會,培訓并建設全球和區域海洋專家的世界遺產鑒定能力。這次研討會將包括兩個內容:1、啟動評定海底世界遺產地的全球項目:2、審查并按優先順序列出波斯灣和紅海的海底世界遺產和潛在的海洋保護區。區域合作伙伴會應邀參加這一倡議。研討會報告將予以公布,并報告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輔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為未來的海洋活動制定目標。
第十六屆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文
化部長與負責文化政策官員論壇
2月26日~27日,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了第十六屆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文化部長與負責文化政策官員論壇。這次會議的中心主題是“當前世界危機背景下的文化:挑戰與機遇”。探討的問題包括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區域性的文化融合;文化產業的角色——可持續發展的機會;文化權利;強化文化制度。這次會議還討論了準備提交以上具體戰略領域中的各項提案。第十六屆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文化部長與負責文化政策官員論壇在今年有特殊的意義,因為今年是論壇的20周年紀念。該論壇為反映地區主管文化的最高政府機構政策提供空間,同時這也是唯一的所有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參與的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