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呷熱哈莫 葛 琛
摘要:就業中的民族歧視問題傷害了少數民族感情,阻礙了少數民族尋求發展的道路,同時也給社會的和諧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就業中的民族歧視問題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的地步。本文就從筆者的親身經歷淺談就業中民族歧視的成因、危害以及避免歧視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歧視;成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6-0113-02
當前,就業中的性別、容貌、身高歧視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不少人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提出了不少減少歧視的對策。“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是目前在國內一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少數民族NGO組織,該組織本著文化自覺、社會自救、民族自強的理念開展了救助孤兒、禁毒艾滋病宣傳教育、女子就業培訓和安置、災后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來獲得了涼山州精神文明獎、《南風窗》公共利益年度組織獎,壹基金典范工程獎等多項殊榮。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孩培訓與就業安置是中心的重點項目之一,培訓的目標人群是農村的年滿16歲外出打工的女孩。2008年的歐美金融危機給國內做出口貿易的公司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同時也影響到了媽咪寶公司,因為其產品主要銷往美洲和歐洲。在這種情況下,培訓學員的安置必須聯系新的廠家。在聯系廠家的工作中,深圳東莞有一家工廠答應接受我們的學員。當老師和學生一行16人千里迢迢到了東莞的工廠,在人事部經理的帶領下,學員準備填寫入廠登記表時,人事部經理突然問道:“你們好像不是漢族?”“我們是彝族”學員回答到。“對不起,我們廠不招少數民族的員工。”“少數民族怎么呢,為什么不能招?”老師和學員質疑道。
一、什么是就業中的民族歧視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就業和職業歧視指:在獲得就業、職業培訓、特定職業時。在就業條款和條件方面,基于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觀點、民族血統、社會出身等原因存在剝奪或妨礙勞動者享受平等機會和待遇的各種區別對待做法。但是,對特定職業基于其內在需要采取的區別對待做法,以及對特殊群體進行保護或援助的措施不視為歧視。而這里所謂的職業中的民族歧視是指:基于民族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是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簡單地講,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實際就是指用人單位采取各種或明或暗的歧視手段,使就業人員由于民族成分喪失與其他民族平等的擇業機會及待遇。
二、就業中的民族歧視的成因分析
(一)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于本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在有些人眼中,落后、不講衛生、文盲、蠻不講理等是少數民族的代名詞。沿海地區的很多工廠不招少數民族員工的大部分原因就在此。他們對少數民族已形成的固定的看法。殊不知少數民族也在進步,少數民族的衛生條件也在改觀,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在提高,少數民族做事也開始理智。用一種一成不變的觀點看待一個民族對這個民族是不公平的,對這個民族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
(二)目前工廠就業中的相關利益者關系分析
有不少沿海的當地居民談到,由于少數民族尤其是彝族在工廠里鬧事,所以被工廠開除了。據筆者多方打聽,才查明彝族員工鬧事的原因。很多彝族員工是通過帶工頭到沿海地區打工的,他們在工廠的收入扣除住宿、伙食,一般情況下能拿700-900元不等。而在同一間工廠的漢族員工一個月可凈拿1200元甚至更多。付出同樣多的辛勞,待遇卻相差這么多,這激起了少數民族員工的抱怨和憤怒。少數民族員工在反映情況而得不到解決時,就采用了過激的行為,聚眾鬧事。面對這種情況,工廠方面為了不影響廠里的生產工作,開除了少數民族員工。帶工頭、少數民族員工、當地的中介、工廠這幾者間的關系很復雜。包工頭會在帶員工人廠時和員工簽訂協議,每個月從他們的工資里扣200元以上甚至更多的錢。同時帶工頭會和工廠達成協議,由廠房直接在員工工資里扣,然后再把錢轉給帶工頭。目前在涼山彝族地區的帶工頭就不少,扮演這一角色的大部分是本民族的人,他們夸大外面打工的好處,承諾給他們找工作,只是每個月要在他們的工資扣錢給帶工頭。對那些沒有出去過的少男少女們,面對外面陌生的環境,為了消除恐懼,不受人欺負會答應帶工頭的要求。這里有文化性格的因素在其中,彝族自古就是個聚居的民族,也就是說她們傾向于到一個有自己本民族的地方打工,希望自己的同事就是她們村子里的人。彝族人的這一心理特點使得她們愿意隨同自己村落里的人外出打工。帶工頭把從村子里帶來的打工人帶到沿海地區,然后轉交給當地的中介,當地中介再把這些人帶到工廠。中介和廠里的人事經理早已建立了利益關系,廠方給中介的費用,中介拿到錢后會給人事經理回扣。地方中介的錢主要從廠方來,他們給廠里介紹—個員工可從廠方拿到300元的介紹費。有時帶工頭和中介是同一人,在這種情況下,帶工頭為了從員工身上多掙錢,他們會找不同的理由給員工換廠,每換一次廠,他們就可多拿一筆介紹費。筆者從昭覺外出打工回家學員回訪中了解到有些學員在外打工一年內換了7個廠。頻繁的換廠給她們帶來了很多麻煩,一年下來沒掙到錢,到頭來回家的車費還得向家里伸手。以下是筆者對有關外出打工人員的訪談記錄:
被訪學員:馬海馬布
你是什么時候出去打工的?2007年彝族年后。
是跟著帶工頭出去的嗎?是的。
帶工頭是誰?有色巫呷。
你知道帶工頭會從你的工資里扣錢嗎?知道。
那你為什么還跟帶工頭一起出去了呢?我們村子里的女孩跟著她去,我也就去了。
你去哪里打工?廣東的電子廠?
一個月多少錢?800元
包吃住嗎?要包。
換過廠嗎?換過
換過幾個?7個
你還知道你去過那些廠嗎?佛岡玩具廠羅崗玩具廠、前進電子廠、五金廠,其他的我記不住了
這些廠的待遇怎樣?差不多,800
是你們要求換廠的嗎?不是,是帶工頭要我們換的。
還想出去打工嗎?不想了
為什么?掙不到錢
三、就業中的民族歧視帶來的危害
(一)就業中的民族歧視是建構和諧社會的瓶頸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多元的民族文化建構了和諧的中華民族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取得了進步,但由于歷史所造成的原因,至今少數民族各方面的水平仍很低。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利資源,然而大部分少數民族卻沒成為這些資源的受益者,為了生計的需要,有不少人鋌而走險,做起了販毒等違法犯罪的行業。然而對于那些想要出去打工的少數民族青年們來說,當自己憧憬著外面的世界,想要加入社會打工族時,卻被社會拒之門外。因自己的民族出生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對一個大力提倡民主、公平的社會是極大的諷刺。這種拒絕對少數民族同胞來說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傷害。“為什么不要少數民族!”這是一句來自十幾歲少數民族女孩口中的話。外出的經歷留給這些女孩們的不是美好,而是傷害,這無形中增加了她們對社會的仇視。
(二)就業中的民族歧視導致少數民族經濟的貧困
少數民族,尤其是在邊緣、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就拿涼山昭覺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她們主要的農產品是土豆和玉米,這是她們一年的主食。條件稍好的家里養有牲畜,而所養的這些牲畜主要是為了提供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可以這樣說,農村的少數民族人口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為了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富足些,起初有不少的農村年青人外出打工,但情況都不理想,由于教育所致,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沒學歷、沒經驗,甚至有一大批人不會講漢語。在競爭激勵的就業環境中,大學生都面臨就業難的狀況,可想而知,對于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少數民族青年來說要在外面找到一份工作是多么困難,很多人在外面碰壁后再也不愿意出去,而有的人出去了,為了生計做起了販毒、性服務等其它工作。一個族群的貧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原因所致,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社會所造成的,這誰也無法界定。
四、消除就業中的民族歧視相關對策
一是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政策,以便確立各民族機會均等與待遇平等原則,使已經就業或希望就業的各民族群體的人能夠行使他們的就業權利而免受歧視。
二是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使公眾更好地理解少數民族群體,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消除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形成有利于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三是對少數民族群體進行職業指導和培訓,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外出打工者進行語言、生活技能的培訓。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自2006年就開始對農村16周歲以上的女孩進行就業培訓和安置工作。根據學生的基礎及就業的需要該中心開設了普通話、生活技能、就業指導等課程,大部分學員接受培訓后在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面有了提高,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同時培訓也使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責任編輯石銀)